「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21-02-10 人民日報理論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具體而言,「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在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受眾很難以個人能力辨別各種觀點的真假,反而比較容易接受社交媒體圈子中散播的情緒和偏見,從而作出與事實差距較大的主觀判斷。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後真相」,助推「黑天鵝」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後真相」一詞原本用來形容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指的是媒體傳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動情感、強化偏見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在2016年以後,有西方學者提出,傳統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真相」已經衰落,逐漸失去了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西方社會已進入「後真相時代」。事實和真相的虛無化為秉持極端立場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僅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對事實進行重新包裝,隱蔽地設置觀點性而非事實性議題,由此放大和強化某種情緒或偏見。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分析,「後真相」與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有直接關聯。如今,此類媒體已經取代傳統主流媒體成為歐美國家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網際網路巨頭佔據了大部分的新聞流量和廣告收入,傳統主流媒體則陷入經營困境。據皮尤中心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公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達到70%以上的峰值,而2016年則跌落到32%的谷底。

  造成「後真相」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交平臺所依賴的算法推薦。其基本原理是收集用戶的狀態更新,包括其轉發的新聞以及點讚和評論等,並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相應的分數,由這個分數決定一條信息能否成為向該用戶推送的熱門新聞。算法推薦機制本身正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這些由人工智慧系統向受眾推送的所謂新聞,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標準與價值判斷而被選中,公眾完全不知情,而且這些系統的內部工作機制也不透明。雖然把控這些平臺的網際網路技術公司多次宣稱,這一算法機制是公平公正的,卻一直以保護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其運作過程。這樣一來,受眾就無法確切知道這些公司是否與某些利益集團有勾連,用戶通過平臺看到的新聞是否只是利益集團想讓他們看到的部分「真相」。

  本應在網絡公共領域開展的正常討論,也會因隱性的輿論操控而變味。相較於高高在上的主流媒體,網民們更願意依賴一個個「部落化小圈子」去獲得資訊、分享觀點。然而,由於圈內人擁有相似的價值觀,致使他們每天得到的信息大多經過了「立場過濾」,與之觀點相左的信息逐漸消弭。人們為了留在「朋友圈」內,不敢發表不同意見。換言之,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等負面效應加劇了西方社會的觀念分歧。

  從歷史和哲學的層面來看,「後真相」與西方社會思潮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演進的趨勢相吻合。按照現代主義的觀點,文本、表徵和符號都是閉合體系,只能有一個準確且權威的定義。而在後現代主義看來,文本、表徵和符號是開放系統,因此對它們所作的闡釋便具有多種可能性。在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客觀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也是西方「客觀新聞學」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後真相」卻印證了新聞事實紐帶的斷裂。在眾聲喧譁的社交媒體時代,事實經過無數次再闡釋甚至是故意扭曲與篡改,其本身不再是新聞報導的核心,而是讓位於情感、觀點與立場。總而言之,多元化、多樣性、差異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不確定性等成了新媒體傳播的特徵,西方的新聞輿論生態正在被改變。「後真相」對社會凝聚力和價值觀的衝擊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本期編輯:趙淵傑

相關焦點

  • 拜登賀錦麗批衝擊國會者享雙標執法 輿論反彈
    拜登(Joe Biden)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抨擊執法部門說,他們在對待衝擊國會者與喬‧拜登(Joe Biden)(左)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他們都聲稱,執法部門處理衝擊國會事件的方式和處理去年5月25日「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後全國發生的暴力騷亂,有著明顯差異。拜登指稱「執行平等正義」「明顯失敗了」。他說他孫女給他發了一張圖片,顯示林肯紀念堂前「軍人全副武裝」,「因為(要對付)黑命貴的抗議活動」。
  • 誰說西方媒體中立客觀?我們都被騙了
    這曾令很多西方傳媒人為之陶醉,但現實情況遠沒有那麼單純。西方媒體與政治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在很多情況下,西方媒體是政治的傳導線,它把政治資訊傳遞給公眾,還要負責過濾公眾對政治資訊的反應。在這種新聞政治化的過程中,權力依賴於對資訊的掌控,使資訊成為政客的「資本」。西方國家政府和政黨對媒體沒有進行直接控制,而是採取說服、鑽空子、滲透等手法,並通過各種政治獻金對媒體施加影響。
  • 後真相時代:虛假新聞與在線服務提供商的責任
    在牛津詞典公布的「2016年度英文詞彙」候選中,「後真相(post-truth)」一詞最終成為年度詞彙,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
  • 剛引爆輿論場,把澳大利亞上下騙得團團轉
    據環球時報11月24日消息,近日一個名叫王立強的中國人引爆輿論場,因為這個以「中國間諜」自居的傢伙來到澳大利亞「投誠」,並提供了大量所謂中國諜報網絡的信息
  • 90後用英文說唱怒懟西方媒體,他們為什麼總黑中國?
    前段時間,幾位90後男生組合——天府事變創作的超燃MV《This is China》突然走紅,播出僅兩天,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播放量就超過900萬次。上面就是這首歌的歌詞。 這支MV不僅獲得共青團中央的微信公眾號首發推薦,在微博上引發網友熱議,稱他們為「紅色力量」,更引得BBC、美國時代周刊、衛報諸多西方媒體轉發報導。
  • 西方媒體不可能對華客觀,中國怎麼辦?
    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的對抗性傾向越來越重,美國媒體對華的成見也很可能將越來越深,這個情況還會在整個西方輿論中起到帶動作用。中國對此恐怕需要有充分思想準備,不能抱太多中國自己做得好了,西媒就會客觀反映這種變化的指望。
  • 從周子瑜事件看輿論潮的複雜性
    在此期間,大陸網民間流傳JYP引導了旗下相關藝人的粉絲對中國進入辱罵,臺灣本省持有臺獨傾向的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臺都在挑動臺灣本土的民粹主義支持臺獨思想,相關境外報導和網民留言截圖傳出。先來說輿論被誤導,在境外的社交平臺上,充斥著大量的關於此事的偏激言論,很多人認為「因為周子瑜在節目上會青天白日旗,就抵制她」是大陸人(臺獨媒體稱「強國人」)「玻璃心」的表現。
  • 《2018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實錄》(英文版)、《2019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實錄》(英文版)出版發行
    近日,《2018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實錄》(英文版)、《2019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實錄》(英文版)由中國環境出版集團與德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出版發行
  • 西方捧紅納瓦利內,卻打臉了自己
    因「中毒」事件,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納瓦利內牽扯出來的一系列風波,給俄羅斯政府帶來諸多麻煩,但卻讓他成為西方媒體的寵兒,被塑造成一名「民主人士」。
  • 索賠不成後,西方30國接連發聲,美國除外!
    眾所周知,現在西方的疫情非常嚴重,一些國家不忙著控制疫情,反而到處轉移視線,美國就是其中之一,截止目前,美國的確診人數已經突破了120萬!但川普政府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來控制疫情!反而一直忙著抹黑他們國家,在疫情形勢還不明朗的時候,一些不明真相的國家開始跟在美國後面「胡鬧」,叫囂著要中方負責!
  • 公布真相比「扣帽子」更能平息輿論質疑
    據5月1日環球網報導,鹹陽市婦幼保健院發表聲明回應說,報導內容事實與客觀情況嚴重不符,這是「部分媒體惡意借疫情予以擴大炒作」,醫院人員優化「完全遵循《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之規定」,「這樣不實的報導,可能被幕後黑手利用,或者被國外敵對勢力利用,借題發揮,利用疫情煽動不明真相的民眾,最後引發社會問題」。醫院不是不可以裁員,抗疫一線人員也不是不能成為被裁對象。
  • 中國廣電總局下達禁令後,英國BBC仍不知悔改,再度抹黑挑釁我國
    就在本月12號的凌晨時分,我們的廣播電視總局突然發布了一則重磅消息,鑑於英國廣播公司(BBC)頻繁就我國內部事務,以及涉疫事務偽造並宣傳虛假新聞
  • 2016年這些新聞霸佔日本娛樂圈頭條,極具衝擊性!
    日本學生族群認為Becky的形象一直保持得很好,所以完全沒想到她會成為不倫新聞的主角。日本有不少年輕世代在看烏龍派出所,大家都深深的覺得這是不會完結的一部作品,哪怕像蠟筆小新那樣即便是作者去世後,也是可以用某種方式延續,沒想到竟然這時劃下句點...真是想都想不到的結果。
  • 真相竟是...!!這臉打得疼嗎?
    真相竟是這般打臉!!加上朋友圈開始有人表示持懷疑態度後,我更加懷疑這是空穴來風了...最後附上這個網站的網址:http://breakyourownnews.com/以後拿著個騙騙不明真相的同學,應該是挺好玩的一件事...編輯:假日主編來源:Google,朋友圈ABC傳媒招優秀微信寫手!
  • 大批西方疫苗運抵印度,一男子注射後失憶,莫迪:改用本土疫苗
    據印度《歐亞時報》12月6日報導,目前,大批西方的疫苗已經抵達印度,美國藥企輝瑞公司已申請授權其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在印度上市。
  • 《中國日報》英文旗艦報 首次向海內外視覺化報導渭源生態建設
    近日,《中國日報》英文旗艦報刊發由甘肅省渭源縣融媒體中心採編拍攝的反映全縣生態建設的圖文報導。攝影報導首次通過這一高端平臺向海內外展示了渭源幹群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苦幹實幹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生動實踐和良好精神風貌。       《中國日報》系中國國家英文日報,由國務院新聞辦(中共中央外宣辦)主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創辦的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國英文日報,是外國人了解中國首選的中國英文媒體。
  • 【輿論宣傳】讓正能量更強勁 主旋律更高昂
    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爽對近期開展的工作進行了匯報,聽取匯報後,李曉東對宣意辦近期工作給予了肯定,李曉東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進一步提升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增強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和宣傳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破解難題中推動各項任務落實,把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 斯裡蘭卡關閉臉書 西方為何齊聲叫好?
    當復活節清晨的爆炸性事件發生後,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紛紛被斯裡蘭卡政府暫停,其官方表示,直到調查有了初步結果,否則它們不會恢復服務。像這樣的舉動在西方幾乎不可能發生,在美國它是非法的,同時也會在道德和輿論上充滿爭議。對於西方來說,控制媒體,壓制言論往往是專制政府的特權,而任何建立審查制度的政府似乎都不可信。
  • 2017年十大「爛尾」新聞,願不被遺忘
    目前,對於「爛尾新聞」的明確概念並無權威定論。陸高峰認為,爛尾新聞是指媒體對一些事件的報導,開始聲勢很大,但最終對事件的發展結果卻不再關注,導致對一個連續發展的新聞事件的報導有頭無尾,無疾而終。陳世香認為,「爛尾新聞」是指一些地方在處理社會熱點事件時,表態多,後續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
  • 貴安新區:「低衝擊開發」模式打造綠色發展
    內容提要:貴安新區把生態環境看成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按照「低衝擊開發」的理念,通過多種手段減輕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