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詞典公布的「2016年度英文詞彙」候選中,「後真相(post-truth)」一詞最終成為年度詞彙,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後真相」一詞經常會在錯誤或虛假信息發布之後被人們常常提起,也就是所謂的假新聞泛濫。而讓「後真相」一詞最終獲選還是歸因於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流行的一種現象。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去年8月發表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威廉·戴維斯題為《後真相政治時代》的文章,認為在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中,事實從來被認為佔有神聖位置。每當民主跑偏,當選民被人操縱或者政客欺詐,民眾都會訴諸事實。但在今天的社會,事實似乎漸漸失去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這種非常普遍的感覺讓人認為社會已經進入「後真相」的政治時代。
假新聞的泛濫已經讓歐美各國焦頭爛額。如何在「制網權」和「治網權」之間尋求平衡來杜絕假新聞,似乎已經成為歐美各國政府、傳媒機構、科技企業、廣告公司乃至個人不可逃避的責任。美國皮尤公司(PEW)關於假新聞影響的最新民調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和公職人員需要肩負重任,杜絕假新聞。42%的受訪者認為社交網絡平臺和搜尋引擎應該履行這個重大義務。認為個人需要擔負重任的受訪者則為43%。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面對許多的挑戰,儘管在當下這一資訊時代中,社會對於在線服務提供商有一些通用的規定和要求,但是對於如何規範在線服務提供商的道德責任,至今各方也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共識。潛在的共識從谷歌通用的座右銘「不作惡(don't be evil)」到2011年八國集團共同宣布的更明確的以保護公共利益和維護基本民主原則為主的維爾宣言。因此,網際網路行業的在線服務提供商們的社會責任仍然是熱議的話題,而且經常會在實施過程中由於公眾認知不足而難以落實。
在成熟的信息社會中,在線服務提供商所扮演的的應該是一個「信息保衛者」的角色,因為他們管理著大眾了解信息的入口和渠道。因此,他們需要行使對信息內容真實性的監管的職責,這是對公共利益的責任。也是由於這一原因,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儘管在線服務提供者和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對他們的員工和股東負責,他們同樣需要對全體社會公民的知情權負責。
要解決在線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問題需要對當下和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既需要依靠目前知名的網際網路平臺利益相關者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需要全體社會公民對當下這一多元開放的信息社會的認知和鑑別能力。在後真相時代裡,真假之間的攻防戰也許永無休止。沒有人能夠替你思考、反省和辨別。套用俄羅斯今日電視臺的宣傳口號,「多一些質疑」,是的,應該多一些質疑,多一些核實,少一些分享的衝動,讓自己活在真實中。歸根結底,我們的閱讀方式決定了我們閱讀到了什麼。
相關推薦:The Responsibilities of Online Service Providers
Editors: Taddeo, Mariarosaria, Floridi, Luciano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arching and multidisciplinary account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Online Service Providers (OSP’s)
Tackles the highly relevant and complex issue of OSP’s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principles required to regulate their conduct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查看本書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