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
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這場駭人聽聞的殺人案的後果不僅僅局限於殺人償命的審判和失去親人的痛苦,卻遠有著更廣的殺傷範圍。
在本劇中,由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副總監,在自己的兒子天彥遭遇不幸後用工作和酒精來麻痺自己,成為了員工眼中的女魔頭。
作為「無良媒體」的副總監,她在撰寫新聞時也面對著巨大的行業競爭壓力和自身對於新聞求真需求的矛盾。是只求速度和點擊量,在未搞清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就將新聞推出還是求真求精,冒著被時代淘汰的風險慢工出細活,這是所有媒體人都要面臨的巨大抉擇。
而由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立志要為所有受害人家屬帶來事情的真相,幾次三番地為大眾眼中的「殺人魔」辯護,使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免除死刑。
但是他的行為卻遭到妻子的不理解和大眾的謾罵,甚至當中向他潑糞侮辱。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
當媒體人宋喬安在播報新聞時為了點擊率而不求真相地將潛入幼稚園挾持小朋友拍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應思聰說成「害片方賠錢兩千萬的持槍劫匪」時,她已經有一隻腳踏入了惡的深淵。
當公眾為了他們眼中的真相和正義去「殺人犯」王曉明的家人的店裡搞破壞時,他們也已經有一隻腳踏進了惡的深淵。
但更加引人深思的是,當我們把自身帶入這些角色時,就會發現他們似乎「別無選擇」。
宋喬安作為「品味」電視臺的「總裁」,肩負著整個組內每名成員的未來,如果點擊率降低,輕則被上司訓斥重則導致「品味」在巨大的行業競爭中徹底被打垮,所有的員工都會因此失去工作。
而那些不明真相的民眾,他們有自己珍視的家人,他們不想自己的家人受這些「惡魔」的威脅。
他們的「耳朵」和「眼睛」被媒體掌握,他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也沒有能力去了解事實的真相。他們只是憤怒著,被各種虛假信息裹挾著,被淹沒在資訊時代的洪流中。
當然,對於我們這群新時代青年來說,在看劇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和改變:
如果說信息盲點是必然存在的,那麼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可否對某一事件多做了解後再去評判?
在閱讀新聞時,能否在無數的感嘆號和標題黨中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而不是一味的跟風?
在選擇新聞時,能否在席捲而來的花邊八卦中找尋真正有意義的時事熱點,用自己的閱讀給那些在這樣的資訊時代仍然堅持做自己的媒體以鼓勵?
目前本劇還在更新,建議有時間的化院er可以去了解一下,並在留言區進行留言探討,我們歡迎大家不同的意見,或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