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它總會以不回頭地、無可挽回地姿態向前走著,而你卻只能看著他走遠,別無他法。
這部劇圍繞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強殺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但是這仍然難以平民憤,來自社會各界的網友們,恨不得馬上殺之而後快。
但是這個劇情聚焦的並非兇手本人,或是其作案手法與作案經歷與作案過程,它所關注的是在事發後,案件的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以及在旁邊的審判者、辯護者等人的不同態度,及其所面對的不同困境。
正是因為劇情的開放性,才給了我們足夠的思考空間,在研究主體客體多角度思考的同時的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社會,思考世界。什麼是壞人,而且什麼是好人,我們似乎沒有辦法給出標準答案。我們了解的事,了解的人是否是全面的,我們所謂的真相是否就是所謂追尋的真相呢,一連幾問,似乎對心臟重重一擊。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這是高考中經常會考到的命題,但是這三個命題何嘗不是我們人生所要遇到的命題,以前的我曾經認為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無論任何事情,不論什麼過程,最後的結果都要回歸到行動,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是當我看完整部劇後,我才意識到在行動之前我是否問過自己為什麼,是什麼讓我去做的,我所說的,所做的是否是事情本來的樣子。
劇情中的罪犯李曉明殺人之後確實應該受到罪惡的懲罰,但是我們是否挖掘過背後的真相,了解他的傷人動機是什麼,他為什麼從父母口中聽話的孩子變成一個罪惡的殺人犯。
正如他的父母所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我想到他的辯護律師所說的,如果這件事情不去試著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這類的事情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每天都在上演。又如男主所言,解決傷害最好的辦法是善後與預防。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同時我們又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我們與他人有了連接的可能,讓我們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可是任何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個體,我們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時,我們的個體思想被迫趨於同化和加速腐爛。
而我們,時代的新生力量,是及其容易被侵蝕的,我們是否會離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是否就此淹沒在光怪陸離的生活中。
如何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我想這是當代青年人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無可避免的責任。
用更理智的方法對待事物,用更嚴謹的態度處理問題,學會透過現象研究事物的本質,學會多方面多維度看待問題,思考為何會發生,怎麼會發生,我們應該怎麼避免,我們的受眾群體是誰,我們為誰而發聲,我想這是對時代給予我們的發言權的尊重與回饋。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聖母,做不到完全的理解與原諒,我們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無法完全感知他人的悲傷和痛苦,被害家屬的的喪子之痛與家庭破碎,李曉明家人承受的社會歧視和社會輿論,似乎站在哪一方都合理,似乎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是想來就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存在即合理。
這部劇的導演在採訪中說到,我們沒有偏袒任何人,你要認同誰,你自己決定。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善良的、邪惡的、溫柔的、暴力的、自私的、慷慨的,我們沒有辦法用幾個詞語來概括或者定義一個人或者說我們沒有權力隨意評判一個人。
人和物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請下意識地去看好的一面,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我不願站在上帝的角度勸告任何人,你要原諒他們,你要理解他們,每個人都有難處,都活的不容易。其實我們都一樣,但是我們又不一樣,你有不可言說的痛苦,我也有跨越不了的鴻溝。
影片的最後,誰也沒有完全原諒誰,我想這才是最合理的。值得慶幸的是,被害者家屬不再過度沉浸在痛苦當中,李曉明的家人也不再隱姓埋名、封閉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糾結又矛盾,迷茫又不安,但是無論怎樣,勇敢地與這個世界和解吧,不管是前進還是退讓。
寫完這封信的時候,天色慢慢暗了下來,夜色逐漸跳躍在叢林之中,溫柔的霞光擁抱著曠野之地,附近的馬路上微弱的燈光。颯颯的風聲從耳邊吹過,空氣裡清冽著草木的味道,人們回家的匆匆腳步,小攤傳來的叫賣的聲音。
我想,這人間的萬家燈火,生活的煙火氣,這值得我們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品味這人間況味,欣賞這萬家燈火。
最後的最後還是想祝願在黑暗中的人們,願你們在黑暗中能夠找到光的方向,願你們不曾走遠。
作者簡介:
陌塵,一枚95後。熱愛生活,愛好寫作,喜歡做個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