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Pub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敢不敢踏進現實世界?

2021-02-22 thePi

酒:劇中李大芝其實有說她當天只想到和學長約會,沒有留心哥哥說的話。如果她當時多嘴問一句,可能結果會不一樣。他媽媽也在淚水中問自己:自己的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他覺得曉明小時候遇到殺雞都會害怕,是很善良的孩子。

 

北:這就是王赦想去探究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現在這個人有偏差行為。像《非自然死亡》之前有拍的,兩個的少年因為忍受不了校園霸凌,所以去犯罪想把罪行嫁接到霸凌者的身上。

 

白:我覺得王赦這個邏輯還是有點問題。你覺得王赦是接受「由社會和其他外在環境造成的人的犯罪,不能用自由意志犯罪的法律去量刑」,他的正義是去保護這些人是嗎?

那按照他的理想的話,應該每個人都進行一次心理普查,疏導身上存在的問題,然後有社會環境因素積壓影響的人,他們如若犯罪,就可以減輕刑罰,是這個意思吧。只不過王赦是在人犯罪之後,探究他罪犯是不是這一類人。

 

北:事實上法律就是這樣做的,在你非自由意志下的偏差行為,的確不會匹配到那麼重的刑罰。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病患者應該去精神病院而不是監獄。(主要是傑瑞不在,不然法律問題可以好好討論具體案例,不然也不會被你們噴這麼多)

 

陸:像剛剛白老師提到的這個其實有點像在說,法律是善後的問題,是在罪行發生之後給予的公正裁決,但在預防這塊就比較空白。

 

北:不過王赦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種力量。比如崔永元抖落出範爺事件,憑一己之力讓整個娛樂圈合同、納稅規範化。

 

社會需要有王赦這樣的人存在也需要譴責王赦這樣的人存在,這本質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碰撞,而真理總是越辯越明的。

還有這個標題「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我覺得其實是很近很近,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作惡與不作惡只是一線之隔。

陸:這點我不太認同,我覺得不同人群的思考角度是不同的,這些視角邏輯都可以是自洽的,但是相互碰撞之後,就發現無法理解。這部劇中,加害者和被害者家屬這兩個群體就是非常鮮明的對立。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情不自禁地想吹爆這部良心劇!
    這不,最近剛出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它還講述了其他的一些社會亂象。該劇24日首播當日,轟動全網。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足夠真實,足夠殘忍。可以說,這是一部鮮血淋漓,直面人性的電視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死刑,是這個兇手必受的懲罰,而找到原因加以預防,是我們的責任。 當人們的怒火殃及到辯護律師,蔓延成洶湧的網絡暴力,逐熱的媒體無休止地跟蹤、報導兇手家屬,甚至刻意渲染家屬的「神隱」而故意對「家屬傾家蕩產做出補償」不實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在此情形下,轉換思路,走現實派的路線,無疑是個明智之舉。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一個因為不滿政府拆遷且生活不如意的司機的蓄意報復社會事件。然而當網絡上的人們都去責罵司機的同時,我們更需關注的,應當是事件本身存在的問題。難道司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錯的嗎?他必然知道,但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那個時候,坐在公交車上的十二位高考生又在想什麼呢?
  • 優秀作品 | 評論類:《我們與惡的距離》
    編者按:本文系第六屆新聞採寫大賽文字類評論二等獎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賽佳彤(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11月5日,湖南長沙一名九歲男孩被小區內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活活打死,現場視頻顯示行兇男子騎坐在男孩身上使用器物猛擊其頭部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不知道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句,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句:你口中所謂的正義,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已,不過是憐憫每次出現在眼前的可憐之人。可是,如果你否定這種行為的話,那么正義又在哪裡。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種東西。當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相當震動。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正義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什麼是正義呢,誰又能說得清楚。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不甘做朋友,不敢做戀人
    林見清很想對她說,我可以實現你的願望,但是現實是:我們總是在最無能為力的年紀,遇上一個想照顧一生的人。林見清眼看著方小曉身邊不斷更換著男友,他只能以朋友的名義,守護在她身旁。他們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靠近,但是又是如此的遙遠。不甘做朋友,不敢做戀人。這才是世間最遙遠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時間,帶著H B標籤的人們就像瘟神一般,其實他們更像倒黴版的我們,當你的周圍瀰漫著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懼,那種莫名持續的不寒而慄,會激發人強烈的求生本能,那種感覺每一口呼吸都是冰冷的,從呼吸道到胃再到全身肌肉,毫無原由的酸痛,那是腎上腺素的副作用,我們都是普通人,設身處地的話大家都一樣。有很多的中小企業主、現金流窘迫的人們在共克時艱。
  • 羅翔說刑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多遠?
    世界也許並不美好,現實或許總是艱辛,更願意選擇去看到人性的善與美。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喜歡她的英文版名字《the world between us》。卓別林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希望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上帝到底要我們學什麼。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一個成年男子,無差別的去行兇的背後,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惡」能定義的。
  • 比李曉明隨機殺人更恐怖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然,無論真相是哪一種,殺人行為都是惡。但對於精神病犯人,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已經不能用正常思維考慮事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他們只想得到關愛與認可,哪怕是用死來實現。也許正是出於對客觀情況和人性的考量,法律才規定對於精神病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回到本案,唐某經過鑑定確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據刑法規定,是不負刑事責任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雜談|我們痛恨遙遠的惡人,卻在現實中苟且的活著
    這種事情卻還是接二連三的發生,似乎,正義的喧囂與憤怒並沒有對那些作惡的不法之徒產生任何實際的效果,還是不斷有人繼續受著傷害,從醫院的醫生到幼兒園的孩子。 做惡事的人越來越瘋狂的蔣屠刀到處亂砍,我們也只有在遠處張望,發幾句怨恨。 一個有正義感的人,面對別人的不幸,總是憤憤不平,我們骨子裡是充滿正義的人,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滿是軟弱。 得過且過。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Face evil and keep thinking直面邪惡,保持思考前段時間,小編看過臺灣一部非常受好評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賈靜雯失控背後,有一個秘密......
    >《我們與惡的距離》精彩片段人人高舉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作者 / 半菀來源 / 視覺志ID / iiidaily 最近,一部臺灣電視劇悄悄佔據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我們與惡的距離》。可是依然逃不過鋪天蓋地的罵名:全家怎麼還不去死啊?怎麼還敢活著啊?一家都是變態吧!後來因為再度被曝光,他們走在路上被人扔臭雞蛋,被人大聲辱罵,甚至被人抓著頭髮打。他們全家真的都該死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每個好人都一直是好人…..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自3月24日上映後,叫好又叫座。親子天下專訪製作人林昱伶,帶領讀者一窺幕後花絮。
  • 我們與惡很近,但離善也不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將那些平時我們想說卻無法明言、關於道德和人性的微妙抗衡,用故事的形式,非常精彩地描繪了出來。亞洲內核和HBO的凌厲風格,結合得嚴絲合縫。任何脫離時間和個體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都是不現實的,因為人複雜的,有人壞,有人好,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經歷、甚至面對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徵。惡與善,很多時候,都只在一念之間。更多的,可能只是綜合考量之後的一種權衡之選。
  • 豆瓣升至9.5分,HBO、公視合作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矛盾至極
    從3月開播,豆瓣不到一萬人評價,評分9.3;到4月完結,超過4萬人評價,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等於給自己扣上一個不光彩的標籤,難。其次是要走出被網絡暴力,受害者家屬甚至是一些「熱血青年」的恐嚇威脅的心理陰影。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需要時間,也需要有人推一把,很幸運,李大芝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李大芝選擇躲一輩子,那件事就會猶如黑夜一樣籠罩她一輩子,她的人生將是永夜。她只有推開那扇門,不怕別人謾罵,不怕別人扔雞蛋,才能力迎接黎明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