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很近,但離善也不遠

2021-02-20 DramaMatters

HBO聯合臺灣公視的亞洲本土化之作終於在上周迎來了大結局。

《我們與惡的距離》將那些平時我們想說卻無法明言、關於道德和人性的微妙抗衡,用故事的形式,非常精彩地描繪了出來。

亞洲內核和HBO的凌厲風格,結合得嚴絲合縫。

>> 素材來自網友Paula Hsu

《惡》不僅劇情緊湊,令人驚豔的是,它所展示的問題本身就存在非常廣泛的灰色地帶,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它處處挑戰常人的思維和普通人的底線,將道德綁架的實質,敘述得淋漓盡致。

劇中有很多關於人性醜惡的事件,李曉明的隨意殺人、新聞媒體的事實虛假化,社會大眾在網絡上的「無差別殺人」,人性的醜陋與人心的兇險,無處不在。

關於性本善性本惡的問題,本就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答案。

任何脫離時間和個體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都是不現實的,因為人複雜的,有人壞,有人好,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經歷、甚至面對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徵。

惡與善,很多時候,都只在一念之間。更多的,可能只是綜合考量之後的一種權衡之選。



01.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如果問我,這部劇中最令人感動的人是誰,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說是王赦。

作為本劇最大殺人案件的罪犯李曉明的律師,王赦工作的難度不言而喻。

公然當著新聞媒體的面向他潑糞的被害家屬和通過網絡向他的社交帳號上發送各種威脅辱罵話語的社會大眾,就是王赦理想路上的圍城。

但他扛下來了。

他會默默的回到家中,騙妻子說自己只是掉到糞坑中,在與妻子的歡笑中暫時忘記煩惱;他仍放任訊息無數次地響起,搖搖頭笑著對自己說,習慣就好。


他用寬容處理工作中出現的所有的矛盾。

他一定是內心超級超級溫柔的人吶,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有足夠的力量去處理那些在搖擺道德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作為一名律師,為施害者辯護,和為受害者辯護同樣值得尊重和敬佩,因為他們在試圖通過一種迂迴的、不被理解的路線,去防止悲劇的再度發生。

他們背著親人的不理解、大眾的叱罵,也希望這個社會做出一點改變。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不是為了心裡有信念,誰又會去做呢。

他也有因為家庭的壓力而彷徨過。

兒子未來得及來到這個世上叫一聲爸爸就已經遠赴天堂,妻子要迫於生活壓力在坐月子期間也得去打工……

那時他也動搖了,他會眛著自己的良心去接別的案子,錢雖然是賺到了,但人生信念也沒有了。

劇中有一個非常感人的細節,就是妻子在看到王赦沒接扶法案子後,晚上睡不著覺,自顧自地在陽臺抽菸。

她哭著對他說想要之前那個眼神充滿光芒,充滿正義感的老公。

王赦也哭著答到:我在啊,我在啊,我在啊。

那一刻,他終於因為妻子的認同而感動,他因為自己可以堅持理想而欣喜。

這世上總要有些人做著他們自己堅持,我們卻不理解的事,你以為的吃力不討好在他眼裡卻彌足珍貴。

魯迅在《熱風》雜文集中寫有:

所以我時常害怕,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

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02

生活裡那溫柔的平凡人吶

「看得見的東西不用相信,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要相信」這是應思悅在自己的人生面臨崩潰的時候還向李大芝說的話。

我一直覺得她就如天使般的人物。

她沒有如王赦那般的偉大,但她用平凡的善良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會去鼓勵自己的房客李大芝,即使後來知道了她就是李曉明的妹妹,也依然不放棄她,將她當成自己的親人。

會把情緒很受傷的弟弟應思聰帶過來與她一起住,即使弟弟後來因為得了思覺失調症需要住院,她也始終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她就是這樣一個人,有著強大的內心世界,可以不受外界流言的幹擾,守護自己安隅的一角。


生活對她很糟糕。

生意冷淡,父親弟弟雙雙住院,男朋友的不理解退婚,可是她沒有放棄,還能拾起一點點的勇氣去鼓勵大芝振作。

生活又對她不錯。

大芝對她真心相交,父親弟弟康復出院,還有找到更好的男友。

當然可能這種差和好並不能完全地對等,但生活怎麼又怎麼能夠完全對待呢,有那麼一些快樂時光,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

03

迷失的惡意有沒有希望

「媽 ,你看,希望就在雲後面哦,騎不動了,就往前看,加油!」這是宋喬安借著天彥對這件事情結束的最後心聲。


現在的新聞媒體,斷章取義不說,甚至有可能對真相的任意改編,可以說為了收視率,什麼都敢報導。


而宋喬安就是從事這樣的一個行業,雷厲風行,有十足的幹勁,剛出場的她也冷漠,甚至無情,這一點在她發現李曉文是李曉明的妹妹之後,派人跟蹤李曉文,只為了得到獨家新聞報導,不顧這樣的曝光給他們家人帶來的傷害。


有點強迫症的她起初與天晴、與她老公的關係很僵,總是命令的語氣跟天晴、她老公說話,這樣的宋喬安,職場上不受歡迎,與家人的關係也是問題百出。


但是,仔細一想。她有錯嗎?

她也是李曉明的受害者,她兒子天彥就死在李曉明的手裡。她除了悲傷難過之外,還陷入了深深的愧疚。

她認為在電影院時,她不應該偷偷跑出去喝飲料,如果她在的話,她就可以保護天彥,至少可以在天彥死的時候陪在他身邊,她不能原諒自己。

於是把自己包裹起來,密不透風,用惡意來武裝自己。


她也不想一直這樣下去,但是不知道怎麼改變,以為對終日的酗酒,對李曉文的跟蹤、曝光,會使她減輕痛苦,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以惡制惡,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真正幫助她原諒自己是她的老公,她的家。

最後面對兒子的笑容,平靜地離開時,她應該會覺得,或許這個世界也並沒有那麼差吧。



04

深淵有回音

李曉明的父母,他們起初面對大眾的惡意指責,只能無奈的選擇逃避。

他們也很絕望,兒子犯的錯,印在了他們後半輩生。

直到那天,有個人在明知他們的身份後,還依然的向他們買粽子,並且直接給了他們三百,不要找零。


那一刻他們似乎在絕望的深淵裡,聽到了一份善意的回聲。

當他們抵受著大多數人的惡意時,一個簡單的帶著善意的動作,也可以讓他們有了面對大眾指責的堅強,面對面向被害家屬道歉的勇氣。


雖然說有時候失去的東西永遠回不來了,但是我們可以儘量的去彌補,而不是放棄。

很難想像沒有那不要找零的三百塊,他們是否能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05

不一樣,也一樣

當然,最令人驚喜的是片中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接納。

應思聰患上思覺失調症時,家人和醫院沒有放棄過,積極治療,最後一起努力幫他得到了不錯的結局。


還有最後的肉羹,人們開始有這個耐心願意去等,願意去給他們特殊人群一個機會。讓他們也有同樣的尊嚴活在這個世界上。

願以後大家都能遇上宋喬平這樣的醫生。




其實,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會經歷很多無端的惡意、批評和指責,我們會覺得這是個充滿惡意的世界。

但是,烏雲是有的,陽光也很溫暖,別太早放棄自己,也太早放棄別人哦。


撰文:清如許 & 八卦少年

編輯:八卦少年

#猜你喜歡#

生活難就難在它易於逃避

那些構成有趣生活的全部

出品

@DramaMatters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一個因為不滿政府拆遷且生活不如意的司機的蓄意報復社會事件。然而當網絡上的人們都去責罵司機的同時,我們更需關注的,應當是事件本身存在的問題。難道司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錯的嗎?他必然知道,但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那個時候,坐在公交車上的十二位高考生又在想什麼呢?
  • 王陽明:想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首先什麼是善與惡
    所以在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也是他在《傳習錄》中,所談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由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導致這個原因是由於投放的垃圾沒有正確分類,環衛集團強制不清運。一直到今天早上8點多,小區保潔員把所有的垃圾袋拆開,進行重新分類後,環衛的車才把垃圾拉走。雖然這是保潔的工作,但為他們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行動點讚。如果我們居民能在家直接將垃圾分好類,那麼昨天的情況就不會出現。我們可以隨手一做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人監督就不去做呢?之前我們指責物業的不做為,但我們是否做好了自己的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死刑,是這個兇手必受的懲罰,而找到原因加以預防,是我們的責任。 當人們的怒火殃及到辯護律師,蔓延成洶湧的網絡暴力,逐熱的媒體無休止地跟蹤、報導兇手家屬,甚至刻意渲染家屬的「神隱」而故意對「家屬傾家蕩產做出補償」不實報導。
  • 解讀咖啡因:其實毒品離我們不遠……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於2014年7月21日發布警告,建議消費者避免購買純咖啡因粉(尤其網上散裝的),已知一位青少年因該類產品死亡。咖啡因過量的症狀包括快速危險的不穩定心跳、癲癇發作、死亡,嘔吐、腹瀉、麻木、方向感迷失等也是咖啡因中毒的反應。
  • 孰善孰惡?誰對誰錯?
    或許是擺脫了「又紅又專」的時代話題,那時候的我特別興奮,不列提綱,提筆就寫,完全都沒有把它當成一次考場範文。結果,因福致禍。作文格子控制不住我的想法,空間不夠後,我翻開卷子的背面接著寫,無視了規則。最後的分數當然只能是慘兮兮。不過現在回頭看這篇文章,還是能喚醒很多的記憶,還是很值得記錄下來。孰善孰惡?誰對誰錯?
  • 優秀作品 | 評論類:《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區內一名受訪者稱:孩子是個天使,他是幫我們擋住了災難。(《環球時報》11.8報導)在微博「長沙九歲男童被打死」話題的綜合排序下,《環球時報》的這條微博排在首位。根據這條微博來看,作者似乎在引導著讀者,告訴他們除施暴者馮廣是行兇者之外,圍觀者的不作為也是男童羅琪悲慘去世的重要幫兇。
  • 羅翔說刑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多遠?
    世界也許並不美好,現實或許總是艱辛,更願意選擇去看到人性的善與美。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喜歡她的英文版名字《the world between us》。卓別林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希望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上帝到底要我們學什麼。
  • 中國離市區最遠的高鐵站,最遠竟然有100公裡,真是在浪費錢
    中國離市區最遠的4個高速鐵路站,最遠有100公裡,真是浪費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因此,如果人們對目前的情況不滿意,很多人會在休假時去旅行,旅遊時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多重,人氣有多高,可以說是高鐵,交通網在全球發展也很文明,外國人把中國稱為「基礎建築狂魔」。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不知道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句,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句:你口中所謂的正義,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已,不過是憐憫每次出現在眼前的可憐之人。可是,如果你否定這種行為的話,那么正義又在哪裡。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種東西。當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相當震動。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正義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什麼是正義呢,誰又能說得清楚。
  • 原來,幸福離我們很近
    就在這時,店門再次打開,男士拿著剛買的多肉遞給賣花的女孩,女孩用手機掃了下花盆中的二維碼,聽到了一句話,「這個季節最好的景色,冬天的白,聖誕的紅,還有被綠色圍繞的你」流下幸福眼淚的女孩突然發現,原來幸福離我們很近!
  • 這些年,我在泰國經歷的善與惡
    1 對中國人毫無耐性的酒店前臺公寓的前臺,對中國人態度非常不友好,不懂的地方去問兩句,就顯示出不耐煩大吼大叫,儘管我們努力做到最禮貌。後來又有個女的說中國人事兒多,還嚷著說要取消中國人的訂單,以後不讓中國人來住了。
  • 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卻離事實越來越遠
    自從有了網際網路之後,人們獲取知識似乎變得非常簡單,但是最終呈現給我們的卻是一個真假莫辨的世界。被恐慌俘虜的消費者寧願相信假的,也不敢去相信真的,原因就是因為害怕。民族和倫理情緒下的裹脅  最近幾年經常發生這樣一種搶劫案:一個男人在人群中突然衝出來打了一個女人,然後大聲告訴周圍的人這是自己的妻子,她不但出軌,還跟男人跑了,把剛出生的孩子扔在家裡不管不顧,並且順勢奪下女人的包裹。
  • 暖燈夜話 這麼遠,那麼近:男女那些事兒
    相比傾訴,我們更願意傾聽你的聲音。白天他們都四目遙望只有夜晚到來他們才會緩緩靠近對方在從前我不會表現 我多想再靠近一點 你卻總是離我太遠當夢不再遙遠轉回頭才發現 若你不在身邊我不嚮往 ▼>有人看到了滿心酸楚有人看到了幸福感動我知道你離我不遠 我可以感覺到你 當你的眼神穿越我▼最後來看一個關於「這麼遠,那麼近」的暖心視頻↓去擁抱你想的人吧趁陽光正好
  • 黑暗中有你們的身影,就知道離光明不遠了
    黑暗中有你們的身影,就知道離光明不遠了緊張的現場,也少不了我們管家們的身影社區義工們的加入,讓我們這次的災後恢復工作更高效雖然這次「山竹」颱風吹的時間比較長,受災範圍以及損失比較大,接下來的幾天,鶴碧物業會陸續投入人力進行搶險救災工作,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恢復鶴山碧桂園苑區的的正常秩序和環境
  • 王陽明:善良需要底線,有的時候「以惡制惡」更有用
    心學大師王陽明就曾說這樣一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為善去惡,對內為善,讓自己心懷善心;對外去惡,抵制和打擊惡的事物,必要時「以惡制惡」。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一個成年男子,無差別的去行兇的背後,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惡」能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