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第六屆新聞採寫大賽文字類評論二等獎作品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賽佳彤(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11月5日,湖南長沙一名九歲男孩被小區內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活活打死,現場視頻顯示行兇男子騎坐在男孩身上使用器物猛擊其頭部,直到行兇男父親趕來才得以制止,而施暴的半小時內圍觀百餘人無一阻止。小區內一名受訪者稱:孩子是個天使,他是幫我們擋住了災難。(《環球時報》11.8報導)
在微博「長沙九歲男童被打死」話題的綜合排序下,《環球時報》的這條微博排在首位。根據這條微博來看,作者似乎在引導著讀者,告訴他們除施暴者馮廣是行兇者之外,圍觀者的不作為也是男童羅琪悲慘去世的重要幫兇。尤其是結尾那位受訪者的話語,更是揭露了圍觀者們非但不作為而且認為羅琪用自己的死保護了小區其他居民的自私一面。然而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
相比於《環球時報》的100字簡略報導,《三聯生活周刊》則推出了長篇報導,從更多的方面還原事實。羅琪在同學家樓道內等待時遇到馮廣,由於電梯廳的監控沒有保存下來,沒有人知道樓道內發生了什麼。人們只能從樓外主幹道的監控看到羅琪跌跌撞撞跑出樓道,後在下臺階時跌倒。他來不及站起就被馮廣壓在身下,被螺絲刀擊打,此時馬路兩側並無行人。而第一個在二樓家中聽見呼救的黃菊本來打算拿著雨傘或掃把下樓與馮廣對抗,但是在與馮廣眼神對峙後,她選擇了打電話報警。李莉作為第一個過路者,也是一位女子,當時正好一輛白色轎車經過,她跟著轎車跑過,最近時離行兇者不到一米,最終她也是選擇報警,無論是她還是白色轎車也都只是經過。此時,躺在馮廣身下的羅琪已經沒有動靜。再之後的圍觀者都不認識馮廣,大多認為這是父親教訓兒子而沒有上前阻止。拿著木棒趕來的黃覺和其他工友因為擔心他們的介入導致馮廣自殺而放棄了動手的想法。保安潘浩在半路折回取了工具到達現場後仍沒有第一時間和物業負責人秦主任制服歹徒,直到馮廣父親趕來才和圍觀者一起控制住馮光,但為時已晚,羅琪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身處事發現場和身處語境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網絡上很多人在苛責為什麼大家都不去制止而只是圍觀,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打死。但如果我們身臨其境,我們就真得能像自己說得那樣挺身而出嗎?最初的旁觀者將其視為家庭鬧劇選擇圍觀,面對多數人的無動於衷,我們是否就真得能站出來?當然我並不認同圍觀者們是父親打孩子就不去勸阻的看法,哪怕他們真的就是父子,也沒有任其發展的道理,但要阻止也絕不是像事後站在站在道德制高點說幾句那麼輕鬆。如果說圍觀者中真的有惡的話,應該就是勸告黃覺及其工友「萬一男子因為你們介入而自殺,說不定還會有麻煩的」的話了。表面上看他們是為了黃覺著想不想他們惹上麻煩,但實際上這群圍觀者自以為的「善」恐怕才是潛伏著的「惡」吧。
沒有一個人敢于堅定地站出來帶頭,大家都不敢妄自上前。其他人沒有上前勉強能夠理解,但對於小區保安為何拿了工具也沒有上前制止這件事我一直心存疑慮。兇手只是拿了一把螺絲刀,按說危險性應該並不大,保安和物業主任應該有責任也有能力第一時間上前制服,而不是等馮廣父親捉住了馮廣甩螺絲刀的右手後才將其按倒在地。
當罪惡發生的時候,沒有圍觀者想要成為惡的一部分,無論是現場的旁觀者,還是網絡上網友犀利的評論。我們離惡的距離又有多遠?是等待現場旁觀者挺身而出,是一句帶著「善意」的阻撓還是一些人帶著自以為的「我在場我一定能站出來」的心態去評判詆毀那些旁觀者的語句?就像斯諾賓莎所說:嘲笑、輕蔑、憤怒、報復這些情緒,都與恨有關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