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升豪演《我們與惡的距離》哽咽:我不是上帝

2021-02-10 ETtoday東森星光雲

溫升豪《我們與惡的距離》面臨兒子被無差別殺害,身為被害者家屬,看到加害者的爸媽跪在自己面前,他入戲哽咽表示:「我看到他們跟我跪,說對不起的時候,我真想扶他起來,說你不要跟我對不起,這不是你的問題,但我做不到...。」


▲ 溫升豪劇中面臨喪子之痛,決心走出來面對。 (圖/公視提供)

《與惡》才播出第一二集,口碑爆炸發酵,透過不同的關係與立場,討論案件中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的心理狀態改變,溫升豪角色沉穩壓抑,創辦網路先驅報,想要藉由工作療傷,但跟老婆喬安(賈靜雯飾)感情愈來愈疏離,早熟女兒直率一句:「爸爸媽媽你們要離婚嗎?」撕開喪子2年的傷痛,他決心改變。


▲賈靜雯溫升豪飾演夫妻。 (圖/記者李毓康攝)

溫升豪說:「劉昭國(劇中名)是想要改變的。」從他晚上回家,進入過世的兒子房間,擺設全都沒動過,不想時間凍結在悲傷那一刻,他告訴妻子要把裡面東西都扔掉,但她想要保留,兩個人起了爭執,就可以看得出來。


▲ 《與惡》媒體佔有重要角色。 (圖/公視提供)

再來,殺人犯的人權律師(吳慷仁 飾)找上劉昭國,希望他能夠報導隨機殺人相關報導,劉昭國直回:「我不是上帝,我沒有那麼偉大。」道出無盡的掙扎。溫升豪入戲分析,他是被害者家屬,但同時又是媒體人,希望理性去看待,最後選擇報導,就是要找到答案。


▲ 《與惡》刻劃加害者家屬的生活。 (圖/公視提供)

雖然飾演被害者家屬,但這部戲也顯示加害者家屬一面,溫升豪有感而發:「我們一般是看到被害者家屬出來哭訴,很少人會去訪問加害者,所以看到那一面的時候,其實是很震撼的,我們從來沒替他們想過,他們真的...TM可憐,他真的沒想到兒子會做這事情,然後被人丟雞蛋、所有鄰居趕走、改姓名,流浪過日子怎麼辦,他要背負這個一輩子的罪,永遠被社會敵視。」

該劇是金鐘編劇呂蒔媛作品,精準刻劃受害者、加害者、精障者、媒體、律師、心理師等其家庭以及職人環境,打動賈靜雯隔15年回歸臺劇,溫升豪更讚嘆:「我一看劇本就一口氣看完,之前會職業病找瑕疵,但這劇本找不到任何可攻擊的地方。」正因為如此觸動人心,溫升豪看完預告10分鐘後,就眼眶泛紅,他希望「這戲大家可以開放討論。人生沒有對錯,一定要犯錯之後,才會懂得珍惜。」

好看的人就要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每個好人都一直是好人…..
    點擊標題下方」親子天下資訊平臺」關注或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吳慷仁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挑戰演出法扶律師。照片:公視提供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無差別殺人事件,要挑戰觀眾的道德和神經,去思考「是非對錯,被害與加害,是否有標準答案」。
  • 羅翔說刑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多遠?
    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喜歡她的英文版名字《the world between us》。卓別林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希望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上帝到底要我們學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人的善與惡往往只在一瞬間,當壓垮人們善良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他就會步入萬丈深淵,永遠沒有回頭之路。有的人下一秒就蛻下人皮,拔刀相向;有的人下一秒就踩下油門,衝進洪江。在此,需要訴說我最敬仰的魯迅先生,他本來是為了濟世救人而去學醫,後來發現,原來不是人病了,而是人的心病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而兇手的家人,也並不是我們「期望」的窮兇極惡的家庭,只是一家依靠破舊麵店維持生計的普通人。 都不是。 劇中,他親口告訴我們堅持為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做辯護的原因: 「我找尋你(兇手)殺人的原因,只是希望從源頭預防與杜絕像你一樣的人再次出現,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安快樂長大,不要再遇到有人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情不自禁地想吹爆這部良心劇!
    這不,最近剛出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它還講述了其他的一些社會亂象。該劇24日首播當日,轟動全網。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足夠真實,足夠殘忍。可以說,這是一部鮮血淋漓,直面人性的電視劇。
  • 熱播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也是一種「惡」
    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他們一點善意?就像李媽媽在視頻裡說的那句:「天底下沒有哪個爸爸媽媽願意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其實人性的「惡」不過就是在人性和理性上的一個佔比。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名叫王赦的法扶律師就被人潑糞了。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一個成年男子,無差別的去行兇的背後,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惡」能定義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十多天的禁閉,對於我來說只是能不能出門吃火鍋的分別,在家工作聯絡,娛樂消遣,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優秀作品 | 評論類:《我們與惡的距離》
    編者按:本文系第六屆新聞採寫大賽文字類評論二等獎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賽佳彤(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11月5日,湖南長沙一名九歲男孩被小區內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活活打死,現場視頻顯示行兇男子騎坐在男孩身上使用器物猛擊其頭部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網紅墜樓:我們與惡的距離!
    再加上他不是每天都能夠接到戲,所以他的工作實際上很難做,並且非常不穩定。 在他的包裡曾經放著一張王寶強做群演時候的照片,有人說,每個群眾演員都心中藏著一個王寶強,想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從群演到主演,最後衣錦還鄉。但是要成為王寶強的機率不到萬分之一。 家裡窮困的經濟狀況和患病的母親讓他等不起,他不得不另謀出路。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今年看過完的第一部電視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短十集,涉及了法律,教育,醫療,媒體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我教了我女兒二十年,讓她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而你卻一秒都沒有教過你兒子,不要傷害別人。《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不知道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句,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句:你口中所謂的正義,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已,不過是憐憫每次出現在眼前的可憐之人。可是,如果你否定這種行為的話,那么正義又在哪裡。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種東西。當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相當震動。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正義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什麼是正義呢,誰又能說得清楚。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更何況,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單單是死刑就能隔絕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那麼是否在這個社會中,犯罪的產生也有著社會性的因素,受社會的影響,受社會個體的影響?我們也身處導致雪崩的雪花之中?我們是否會因為小小的事情成為別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要知道,很多精神異常的人,除了自身的原因,還來自他人所強加的壓力。 我無意為加害者開脫,也無意詆毀社會和大眾,我只是與劇中所表達的主題心有戚戚:要想預防犯罪,首先要了解犯罪的產生原因,而這原因,或許有的應該從社會中尋找,從你我他中尋找。
  • π Pub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敢不敢踏進現實世界?
    白:我覺得王赦這個邏輯還是有點問題。你覺得王赦是接受「由社會和其他外在環境造成的人的犯罪,不能用自由意志犯罪的法律去量刑」,他的正義是去保護這些人是嗎?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病患者應該去精神病院而不是監獄。(主要是傑瑞不在,不然法律問題可以好好討論具體案例,不然也不會被你們噴這麼多) 陸:像剛剛白老師提到的這個其實有點像在說,法律是善後的問題,是在罪行發生之後給予的公正裁決,但在預防這塊就比較空白。
  • 比李曉明隨機殺人更恐怖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然,無論真相是哪一種,殺人行為都是惡。但對於精神病犯人,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已經不能用正常思維考慮事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他們只想得到關愛與認可,哪怕是用死來實現。也許正是出於對客觀情況和人性的考量,法律才規定對於精神病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回到本案,唐某經過鑑定確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據刑法規定,是不負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