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今年看過完的第一部電視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短十集,涉及了法律,教育,醫療,媒體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影片開始於李曉明的無差別殺人案。由於性質惡劣,李曉明被判處死刑。然而律師王赦為了找到兇手無差別殺人的真實動機,一直堅持上訴。王赦替兇手辯護的行為遭到了民眾的激烈反應。憤怒的大眾不僅人身攻擊了王赦,還網絡暴力她的家人。
在李曉明殺人之後,他的家人就成了惡行的承擔者,生活在完全陰暗沒有希望的日子裡。在一家人消沉了兩年後,母親替女兒李曉文改了名字,將她趕出了家門並留下了一句「家裡要死,死三個人就夠了!」重新振作起來的李曉文進入了電視臺工作,然而她上司宋喬安的兒子卻是當年影院槍擊案的受害者……
整部電視劇有很多地方值得回味和反思。我影響最深的有兩個點。首先是在遭受生活的劇變後,人們到底應該怎樣才能從痛苦和絕望中走出來?其次是在這個信息紛擾的社會裡,網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面對眼花繚亂的資訊?由於時間有限,今天我只想探討一下第一點。
在這部劇中,由於一直無法走出兒子離世的陰影,知性的宋喬安變成了一個脾氣暴躁,胡攪蠻纏,敏感脆弱的人。丈夫劉昭國由於無法忍受妻子的乖戾,選擇了精神出軌,而女兒由於經常面對爭吵的父母,也變得十分叛逆……
一個曾經無比幸福的家庭,就這樣逐漸地分崩離析,走向了難以挽回地懸崖邊。在宋喬安的妹妹宋喬平的建議下,劉紹國接受了婚姻諮詢,主動嘗試與妻子溝通。在丈夫的不斷開導中,喬安袒露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和內疚。
原來在槍擊案發生的時候,喬安正好因為接了一個電話離開了兒子,而且她在影院外喝完了一杯咖啡才準備起身回到影廳。然而,慘案卻已經發生了……所以這兩年來,她一直把兒子慘遭橫禍的原因歸到了自己身上,而且為了逃避內心的折磨,她選擇了用酒精和工作麻痺自己,並在得知李曉文的身份後,狠狠地報復了她。
在深刻剖析了痛苦的根源後,喬安漸漸學會與自己和解。在丈夫的陪伴下,她逐漸走出了陰影,恢復了曾經的溫度。
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法扶律師王赦為了尋找造成各種悲劇的原因,致力於各種與精神病人有關的案件。然而,由於他的一意孤行和不願妥協,他的家人遭受到了鋪天蓋地的謾罵和生命威脅。他的妻子由於精神高度緊張,不幸意外流產。
在各種因素的打壓下,王赦選擇了放棄,接受了高額的薪水為富商打官司。其實,王赦之前一直堅持為有精神疾病的兇手辯護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擁有過一個不幸福的童年,也曾經因為怨恨而想殺人。所以他特別能共情那些殺人犯,覺得他們都是有難處的,因此想用法律為這些遭遇苦難的人們爭取最後的權利。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善良的妻子和通情達理的嶽父嶽母。在人生理想破滅的時候,妻子一家把他從黑暗中撈了起來。影片結尾,王赦拒絕了富商的高額報酬,重新選擇幫助那些在苦難中掙扎的罪犯家屬。不過這一次,他變得更加溫暖,也逐漸學會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係。他通過聯繫心理諮詢機構,建立了受害者與施暴者家屬之間溝通的橋梁,幫助雙方走出悲劇發生後的陰影。
其實,很多岌岌可危的關係並不是無法挽回。很多時候,為了避免觸及內心的傷痛,人們選擇逃避,選擇閉口不談。這在短期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然而從長期來看,悲痛者給自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陽光自然就無法照進心中的陰暗處。雖然,要求受害者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內心的裂痕並主動接受外界的幫助聽起來很冷漠無情,但是只有深刻地解剖自己,接受他人的幫助,努力找到問題的根結,我們才能更好地採取措施解決問題,彌合破碎的關係,從痛苦中走出來。
總之,這是一部深刻而又不失溫度的電視劇。安利給大家,與君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