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3-04 羿汐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今年看過完的第一部電視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短十集,涉及了法律,教育,醫療,媒體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影片開始於李曉明的無差別殺人案。由於性質惡劣,李曉明被判處死刑。然而律師王赦為了找到兇手無差別殺人的真實動機,一直堅持上訴。王赦替兇手辯護的行為遭到了民眾的激烈反應。憤怒的大眾不僅人身攻擊了王赦,還網絡暴力她的家人。

在李曉明殺人之後,他的家人就成了惡行的承擔者,生活在完全陰暗沒有希望的日子裡。在一家人消沉了兩年後,母親替女兒李曉文改了名字,將她趕出了家門並留下了一句「家裡要死,死三個人就夠了!」重新振作起來的李曉文進入了電視臺工作,然而她上司宋喬安的兒子卻是當年影院槍擊案的受害者……

整部電視劇有很多地方值得回味和反思。我影響最深的有兩個點。首先是在遭受生活的劇變後,人們到底應該怎樣才能從痛苦和絕望中走出來?其次是在這個信息紛擾的社會裡,網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面對眼花繚亂的資訊?由於時間有限,今天我只想探討一下第一點。

在這部劇中,由於一直無法走出兒子離世的陰影,知性的宋喬安變成了一個脾氣暴躁,胡攪蠻纏,敏感脆弱的人。丈夫劉昭國由於無法忍受妻子的乖戾,選擇了精神出軌,而女兒由於經常面對爭吵的父母,也變得十分叛逆……

一個曾經無比幸福的家庭,就這樣逐漸地分崩離析,走向了難以挽回地懸崖邊。在宋喬安的妹妹宋喬平的建議下,劉紹國接受了婚姻諮詢,主動嘗試與妻子溝通。在丈夫的不斷開導中,喬安袒露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和內疚。

原來在槍擊案發生的時候,喬安正好因為接了一個電話離開了兒子,而且她在影院外喝完了一杯咖啡才準備起身回到影廳。然而,慘案卻已經發生了……所以這兩年來,她一直把兒子慘遭橫禍的原因歸到了自己身上,而且為了逃避內心的折磨,她選擇了用酒精和工作麻痺自己,並在得知李曉文的身份後,狠狠地報復了她。

在深刻剖析了痛苦的根源後,喬安漸漸學會與自己和解。在丈夫的陪伴下,她逐漸走出了陰影,恢復了曾經的溫度。

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法扶律師王赦為了尋找造成各種悲劇的原因,致力於各種與精神病人有關的案件。然而,由於他的一意孤行和不願妥協,他的家人遭受到了鋪天蓋地的謾罵和生命威脅。他的妻子由於精神高度緊張,不幸意外流產。

在各種因素的打壓下,王赦選擇了放棄,接受了高額的薪水為富商打官司。其實,王赦之前一直堅持為有精神疾病的兇手辯護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擁有過一個不幸福的童年,也曾經因為怨恨而想殺人。所以他特別能共情那些殺人犯,覺得他們都是有難處的,因此想用法律為這些遭遇苦難的人們爭取最後的權利。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善良的妻子和通情達理的嶽父嶽母。在人生理想破滅的時候,妻子一家把他從黑暗中撈了起來。影片結尾,王赦拒絕了富商的高額報酬,重新選擇幫助那些在苦難中掙扎的罪犯家屬。不過這一次,他變得更加溫暖,也逐漸學會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係。他通過聯繫心理諮詢機構,建立了受害者與施暴者家屬之間溝通的橋梁,幫助雙方走出悲劇發生後的陰影。

其實,很多岌岌可危的關係並不是無法挽回。很多時候,為了避免觸及內心的傷痛,人們選擇逃避,選擇閉口不談。這在短期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然而從長期來看,悲痛者給自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陽光自然就無法照進心中的陰暗處。雖然,要求受害者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內心的裂痕並主動接受外界的幫助聽起來很冷漠無情,但是只有深刻地解剖自己,接受他人的幫助,努力找到問題的根結,我們才能更好地採取措施解決問題,彌合破碎的關係,從痛苦中走出來。

總之,這是一部深刻而又不失溫度的電視劇。安利給大家,與君共賞。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裡說:「我們同在一輛行駛的車上。是的,我們只是乘客罷了……我們什麼也不能做,甚至不能保護自己。」我們常常認為惡人、變態的標準一定是面目猙獰、蓬頭垢面的,又或者是一身黑色緊身衣、眼神冷冽而可懼的,可是這些只是電影電視劇裡出現的場景。真正的惡也許就在我們身邊。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一個成年男子,無差別的去行兇的背後,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惡」能定義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時間,帶著H B標籤的人們就像瘟神一般,其實他們更像倒黴版的我們,當你的周圍瀰漫著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懼,那種莫名持續的不寒而慄,會激發人強烈的求生本能,那種感覺每一口呼吸都是冰冷的,從呼吸道到胃再到全身肌肉,毫無原由的酸痛,那是腎上腺素的副作用,我們都是普通人,設身處地的話大家都一樣。有很多的中小企業主、現金流窘迫的人們在共克時艱。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每個好人都一直是好人…..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自3月24日上映後,叫好又叫座。親子天下專訪製作人林昱伶,帶領讀者一窺幕後花絮。
  • 優秀作品 | 評論類:《我們與惡的距離》
    編者按:本文系第六屆新聞採寫大賽文字類評論二等獎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賽佳彤(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11月5日,湖南長沙一名九歲男孩被小區內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活活打死,現場視頻顯示行兇男子騎坐在男孩身上使用器物猛擊其頭部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但在白天、衣著樸素、有同伴的情況下,傷害還是發生了。這種無法預知的傷害事件,讓人恐懼得瑟瑟發抖。
  • 比李曉明隨機殺人更恐怖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然,無論真相是哪一種,殺人行為都是惡。但對於精神病犯人,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已經不能用正常思維考慮事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他們只想得到關愛與認可,哪怕是用死來實現。也許正是出於對客觀情況和人性的考量,法律才規定對於精神病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回到本案,唐某經過鑑定確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據刑法規定,是不負刑事責任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更何況,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單單是死刑就能隔絕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那麼是否在這個社會中,犯罪的產生也有著社會性的因素,受社會的影響,受社會個體的影響?我們也身處導致雪崩的雪花之中?我們是否會因為小小的事情成為別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要知道,很多精神異常的人,除了自身的原因,還來自他人所強加的壓力。 我無意為加害者開脫,也無意詆毀社會和大眾,我只是與劇中所表達的主題心有戚戚:要想預防犯罪,首先要了解犯罪的產生原因,而這原因,或許有的應該從社會中尋找,從你我他中尋找。
  • 溫升豪演《我們與惡的距離》哽咽:我不是上帝
    溫升豪《我們與惡的距離》面臨兒子被無差別殺害,身為被害者家屬,看到加害者的爸媽跪在自己面前,他入戲哽咽表示:「我看到他們跟我跪,說對不起的時候
  • 羅翔說刑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多遠?
    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喜歡她的英文版名字《the world between us》。卓別林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希望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上帝到底要我們學什麼。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種東西。當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相當震動。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正義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什麼是正義呢,誰又能說得清楚。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我越來越不敢自信滿滿地說什麼是正義,內心更多的是衝突。這種衝突在刑事案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 網紅墜樓: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面對善與惡的時候,生活中往往不乏失去共情力的起鬨者,但桌子依然認為,選擇善良的能力,依然是一個人最為可貴的品質。 或許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個利己主義的時代,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該堅持內心的正義、無畏和同情。 在別人生活處境糟糕的人的時候,應該去選擇施以援手而非落井下石。
  • 我們與惡的距離百度雲1080P網盤【無刪減版】資源,高清
    曾沛慈 / 陳妤 / 林哲熹 / 施名帥 / 林予晞 / 洪勝德 / 謝瓊煖 / 檢場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9-03-24(臺灣)集數: 10單集片長: 55分鐘又名: The World Between UsIMDb連結: tt10073114我們與惡的距離
  • π Pub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敢不敢踏進現實世界?
    還有這個標題「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我覺得其實是很近很近,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作惡與不作惡只是一線之隔。陸:這點我不太認同,我覺得不同人群的思考角度是不同的,這些視角邏輯都可以是自洽的,但是相互碰撞之後,就發現無法理解。
  • 豆瓣升至9.5分,HBO、公視合作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矛盾至極
    從3月開播,豆瓣不到一萬人評價,評分9.3;到4月完結,超過4萬人評價,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功地讓一眾角色從開始掙扎到結束,最後他們都各自得到了一個相對圓滿的,解決矛盾的方式,縱然人性中的惡,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對於那些暫時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李曉文和應思悅的對話,算是給了一個期許。「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