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升至9.5分,HBO、公視合作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矛盾至極

2021-02-11 青城一指通


從3月開播,豆瓣不到一萬人評價,評分9.3;到4月完結,超過4萬人評價,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評分已經升至9.5分。


1.王赦&丁美媚:家庭與事業的矛盾


2.宋喬安&劉昭國:藝術與商業的矛盾


3.李大芝&應思悅:面對與逃避的矛盾

要勇敢地迎接黎明並不容易,首先要克服的心裡難關是加害者親屬的身份。這等於給自己扣上一個不光彩的標籤,難。

其次是要走出被網絡暴力,受害者家屬甚至是一些「熱血青年」的恐嚇威脅的心理陰影。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需要時間,也需要有人推一把,很幸運,李大芝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李大芝選擇躲一輩子,那件事就會猶如黑夜一樣籠罩她一輩子,她的人生將是永夜。她只有推開那扇門,不怕別人謾罵,不怕別人扔雞蛋,才能力迎接黎明的到來。她必須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一個既定的事實。

她不是什麼李大芝,她是李曉文。

除了製造利益矛盾,讓角色或者集團產生正面衝突之外,編劇還可以讓角色們陷入難以消停的矛盾掙扎之中,來保持故事的懸念性。他們的選擇越是艱難,觀眾就越是揪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功地讓一眾角色從開始掙扎到結束,最後他們都各自得到了一個相對圓滿的,解決矛盾的方式,縱然人性中的惡,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

對於那些暫時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李曉文和應思悅的對話,算是給了一個期許。

「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

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

看不見希望,不代表沒有希望。

希望,就在雲後面。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情不自禁地想吹爆這部良心劇!
    這不,最近剛出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它還講述了其他的一些社會亂象。該劇24日首播當日,轟動全網。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每個好人都一直是好人…..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自3月24日上映後,叫好又叫座。親子天下專訪製作人林昱伶,帶領讀者一窺幕後花絮。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電視劇目前豆瓣評分9.4分,雖還未正式引進,但因其內容之深刻,已經在網上形成了巨大的討論熱度。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 溫升豪演《我們與惡的距離》哽咽:我不是上帝
    溫升豪《我們與惡的距離》面臨兒子被無差別殺害,身為被害者家屬,看到加害者的爸媽跪在自己面前,他入戲哽咽表示:「我看到他們跟我跪,說對不起的時候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開篇,在電影院持槍隨機殺人造成9死21傷,李曉明被判處死刑,其辯護律師王赦《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常常認為惡人、變態的標準一定是面目猙獰、蓬頭垢面的,又或者是一身黑色緊身衣、眼神冷冽而可懼的,可是這些只是電影電視劇裡出現的場景。真正的惡也許就在我們身邊。或許突出了本身認知也是這部劇能夠火爆的原因,我們心中都有對惡的定義,我們討厭壞人。但有一天,你不曾想你也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你也成為了別人眼裡的壞人。我們可能是促成那些我們所謂壞人報復社會的階梯,我們可能在其中釀造了場場悲劇,但我們還在無意識快樂的活著。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觀點是「人性本惡」,對此我認為是有其合理性存在的。朱門酒肉臭,人有凍死骨。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優秀作品 | 評論類:《我們與惡的距離》
    編者按:本文系第六屆新聞採寫大賽文字類評論二等獎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賽佳彤(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11月5日,湖南長沙一名九歲男孩被小區內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活活打死,現場視頻顯示行兇男子騎坐在男孩身上使用器物猛擊其頭部
  • 網紅墜樓:我們與惡的距離!
    他生命最後的那次拍攝,也正是一次商業合作,如果那段視頻成功,他將會獲得10萬元的收入。 可惜,人生從來都沒有如果。 在他死之後,某廣告商還在不斷給他的微信發消息要他接業務:「在不在?」「?」「不賺錢了?」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一個成年男子,無差別的去行兇的背後,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惡」能定義的。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日本經典家庭片《東京物語》完整版
    搬到女兒家,依舊每日困守且有矛盾。老兩口漸漸也明白兒女們的處境,他們在東京的老友也過得不好。只有守寡的兒媳紀子對老人很是孝順。之後老人踏上回家的路,前後不過十天……豆瓣評分9.21、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出的東西太多了。比方說如果注意了尾道家中的雞冠花,就會明白黑白影像為彩色影像所不能取代的魅力。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時間,帶著H B標籤的人們就像瘟神一般,其實他們更像倒黴版的我們,當你的周圍瀰漫著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懼,那種莫名持續的不寒而慄,會激發人強烈的求生本能,那種感覺每一口呼吸都是冰冷的,從呼吸道到胃再到全身肌肉,毫無原由的酸痛,那是腎上腺素的副作用,我們都是普通人,設身處地的話大家都一樣。有很多的中小企業主、現金流窘迫的人們在共克時艱。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豆瓣9.2分的深夜日劇,你就給我看這個?
    如果只是GL的電視劇,我倒也無所謂的,《陳情令》7.7分我管過了麼?不看就好。但是豆瓣的這些女人們把一部搞男男的深夜日劇評分打上9.2分就有點過分了。於是,我就來看看這部日劇到底值不值9.2分。這部深夜日劇的名字叫做《到了30歲還是處男,似乎會變成魔法師》。嗯,一聽名字就知道是一部漫畫改編劇,這種亂七八糟起的長名也是日本人最近的特點。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但在白天、衣著樸素、有同伴的情況下,傷害還是發生了。這種無法預知的傷害事件,讓人恐懼得瑟瑟發抖。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日本經典劇情片《生之欲》完整版
    幾個月後……豆瓣評分9.21、前半段是自省,後半段是諷刺。重要的在於很多人是無法教化或感動的。不過兒子的戲很有意思,悼念整場都無話可說,雖然是父親,卻一直是個陌生的傢伙。個人認為這部片子達到了黑澤明電影的最高峰,我慶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靈的一部經典,志村喬的表演理應受到和三船一樣高度的評價,這也是三船從開始和黑澤明合作,到最後結束共事為止,唯一一部沒有參與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後的今天,這部電影依然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芒,時刻照耀著你我內心深處的面孔。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法國經典家庭片《秋日奏鳴曲》完整版
    豆瓣評分9.01、人生最無法控制的兩件事:自我的才華和出身,從嬰兒誕生的那一刻起這二者就以命運的名義形塑著所有悲劇。而在親情裡,所有的解釋、呼喊、瘋狂、道歉,都是無用的。你的親屬關係,是你「天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 劇|豆瓣評分9.5,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一開始電視劇展現給觀眾的王赦,只是一個非常有職業操守堅持司法正義的律師,而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會發現,這個人物是非常飽滿的,並不是那種高大全式的人物,他會懷疑自己會對現實妥協,會因為妻子的流產而內疚。作為獨立的個人,他希望維護司法的正義,作為丈夫,他又有責任護妻兒周全,家庭責任與職業追求是需要去找到一個平衡點的。對婚姻問題的探討,溫情中又有殘酷,引發觀眾的共鳴。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今年看過完的第一部電視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短十集,涉及了法律,教育,醫療,媒體等社會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