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開播,豆瓣不到一萬人評價,評分9.3;到4月完結,超過4萬人評價,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評分已經升至9.5分。
1.王赦&丁美媚:家庭與事業的矛盾
2.宋喬安&劉昭國:藝術與商業的矛盾
3.李大芝&應思悅:面對與逃避的矛盾
要勇敢地迎接黎明並不容易,首先要克服的心裡難關是加害者親屬的身份。這等於給自己扣上一個不光彩的標籤,難。
其次是要走出被網絡暴力,受害者家屬甚至是一些「熱血青年」的恐嚇威脅的心理陰影。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需要時間,也需要有人推一把,很幸運,李大芝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李大芝選擇躲一輩子,那件事就會猶如黑夜一樣籠罩她一輩子,她的人生將是永夜。她只有推開那扇門,不怕別人謾罵,不怕別人扔雞蛋,才能力迎接黎明的到來。她必須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一個既定的事實。
她不是什麼李大芝,她是李曉文。
除了製造利益矛盾,讓角色或者集團產生正面衝突之外,編劇還可以讓角色們陷入難以消停的矛盾掙扎之中,來保持故事的懸念性。他們的選擇越是艱難,觀眾就越是揪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功地讓一眾角色從開始掙扎到結束,最後他們都各自得到了一個相對圓滿的,解決矛盾的方式,縱然人性中的惡,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
對於那些暫時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李曉文和應思悅的對話,算是給了一個期許。
「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
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
看不見希望,不代表沒有希望。
希望,就在雲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