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
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兩年前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兇手李曉明造成九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法院宣判其死刑定讞。而「品味新聞臺」的編輯主管宋喬安,她的兒子正是這起事件的罹難者。喬安與丈夫本來就因工作理念不同漸行漸遠,再加上兒子的離去,夫妻關係更加水火不容,正準備訴請離婚。白天,她是新聞臺雷厲風行的主管,晚上,則是無法走入兒子房間、以酒精麻痺身心的可憐母親……
當女兒的行為日漸失序,加上兇手李曉明的妹妹因緣際會進入公司,成了自己的下屬,她與丈夫劉昭國,終於被逼著開始直視整起事件和新痕舊創不斷的人生。與此同時,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死刑定讞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被受害者家屬潑糞、遭罵「人渣律師」,連家人都無法體諒。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聯結……
《與惡》關注的正是在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加害者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他們在經歷這樣一起事件後,是怎樣面對傷痕、怎樣面對人生、怎樣重建生活的。這種不同尋常的關注視角,特別是對加害者家屬的描述,也讓作為觀眾的我們,開始去思考道德與法律,思考人性與善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這是加害人李曉明的母親在偷生時產生的困惑;「但我跟我的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那我兒子呢?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這是李曉明的妹妹在改名後面對受害人家屬宋喬安的吶喊,以及宋喬安的反問。網絡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在看到一起惡性事件發生之後,總會習慣性的用自己的道德判斷輕易地給一個人及他的生活環境「判刑」,未知事件全貌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人,也都可能是加害人。誠然,犯罪分子理應受到他應有的懲罰,但是在某個層面上,不去預設立場,而是試著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或許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也可以相互理解,就像這個故事結局一樣。
犯罪者已經被繩之以法,但是他造成的傷害卻無法輕易抹去,一如帶著口罩、改掉名字苦苦求生的李家人;一如性情大變,白天雷厲風行、夜晚卻獨自買醉的宋喬安……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判善惡,在一起惡性事件背後,我們應該關注的,除了犯罪者是否得到應有的懲罰,或許應該還有一些別的東西。網際網路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加速了信息的流動,當我們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時,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和方式去面對善惡和人性,這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