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21-02-13 英語口語小鎮

這幾天,又一則沉重無比的新聞被推上微博熱搜。

一個正值花季年齡的女孩,被惡魔拖入黑暗中。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

我們與惡的距離

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

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

裡面有句臺詞是這樣的:

I taught my daughter how to protect herself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never taught your son not to hurt anyone.

我教了我女兒二十年,讓她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而你卻一秒都沒有教過你兒子,不要傷害別人。

《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


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

但在白天、衣著樸素、有同伴的情況下,傷害還是發生了。

這種無法預知的傷害事件,讓人恐懼得瑟瑟發抖。

生命在這些危險面前,顯得那麼弱小和無助。


Never excuse the wrongdoer

永遠不為施害者開脫

從小我們就會讀「人之初性本善」,長大才發現,惡魔也在人間。

5月23日晚,日本新宿一名年輕男子被女友刺傷多處。

施害者是他的女友。

5月28日,神奈川也有一起持刀傷人事件。

受傷的小孩和大人加起來共16個。

接連發生這些案件,無疑中會引起巨大的社會恐慌。

這些兇手裡面,大多數是那些心理有問題的惡魔。

永遠不為施害者開脫,我們要做的,是直視這些社會事件。

除了接受教育,每個人還要懂得及時疏導自己的心理問題。

清醒地去認知這些事情的源頭,保護好自己,最大地預防傷害遠離自己。


Face evil and keep thinking

直面邪惡,保持思考

前段時間,小編看過臺灣一部非常受好評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裡講述了許多「無差別傷害事件」,把複雜的社會環境、人性剖析擺上檯面,探討那些案件中「善與惡」的距離。

對比這段時間出現的傷人案件,裡面有許多臺詞都值得借來我們去深思。

小編找了幾句,相信你看完亦會有所思考。

If this thing, instead of trying to figure it out, trying to prevent it, this kind of thing is happening every day in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如果這件事情,不去試著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這類事件在世界各個角落每天都在上演。

Don't give up, the end of a case is not the end of a sentence.

不要放棄,一個案件的結束,並不是判判刑就沒了。

Find the truth, find the motive, there will be no next victim.

找到真相,找到動機,才不會有下一個受害者。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injuries is to deal with their aftermath and prevent them.

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跟預防。

常說,「生活這麼苦,就不要再去揭傷疤了。」

但社會是一片大網,人人都在其中,人人都不能抱有竊喜心態。

只有我們不捨棄對這個社會的思考、對人性的揣摩,才得以更清醒地去憧憬雲朗氣清,歲月靜好。

-end-

# 今日話題 #

你對這些惡性事件有什麼看法?

歡迎評論留言

我們一起來探討

明天不可預測,唯有珍惜當下。

以知識為武器提升自己,終有一天用溫柔而有力的知識力量,去推翻那些社會上的邪惡力量,為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點擊閱讀原文,可領取一份英語口語測試禮包,

今日開始,為成為更強大的自己而努力!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南昌實習女律師街頭遇害,有一段文字流傳很廣,大意是:一個女生沒有夜晚出去沒有一個人獨自在外也沒有叫過滴滴更沒有衣著暴露為什麼還是遇害?這件事情發生不久,廣東惠州也發生隨機傷人事件,結合之前的類似的事件,特徵就是:無差別、隨機、對象多是女性和小孩。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在所謂「權威人士」「隨大流」的不斷暗示下,僅僅72小時,這四個履歷良好的普通人就有三個選擇「殺死」受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得多。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電視劇目前豆瓣評分9.4分,雖還未正式引進,但因其內容之深刻,已經在網上形成了巨大的討論熱度。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律師王赦,到底犯了什麼錯?一切,只是因為,他幫殺人犯辯護。跟《誰先愛上他的》一樣,該劇出自編劇呂蒔媛之手。
  • 羅翔說刑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多遠?
    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喜歡她的英文版名字《the world between us》。卓別林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希望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上帝到底要我們學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近日,貴州公交車墜湖一案有了最新的結果。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一個因為不滿政府拆遷且生活不如意的司機的蓄意報復社會事件。然而當網絡上的人們都去責罵司機的同時,我們更需關注的,應當是事件本身存在的問題。難道司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錯的嗎?他必然知道,但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那個時候,坐在公交車上的十二位高考生又在想什麼呢?
  • π Pub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敢不敢踏進現實世界?
    酒:劇中李大芝其實有說她當天只想到和學長約會,沒有留心哥哥說的話。如果她當時多嘴問一句,可能結果會不一樣。他媽媽也在淚水中問自己:自己的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他覺得曉明小時候遇到殺雞都會害怕,是很善良的孩子。
  • 優秀作品 | 評論類:《我們與惡的距離》
    編者按:本文系第六屆新聞採寫大賽文字類評論二等獎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賽佳彤(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11月5日,湖南長沙一名九歲男孩被小區內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活活打死,現場視頻顯示行兇男子騎坐在男孩身上使用器物猛擊其頭部
  • 我們與惡的距離百度雲1080P網盤【無刪減版】資源,高清
    曾沛慈 / 陳妤 / 林哲熹 / 施名帥 / 林予晞 / 洪勝德 / 謝瓊煖 / 檢場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9-03-24(臺灣)集數: 10單集片長: 55分鐘又名: The World Between UsIMDb連結: tt10073114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每個好人都一直是好人…..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自3月24日上映後,叫好又叫座。親子天下專訪製作人林昱伶,帶領讀者一窺幕後花絮。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賈靜雯失控背後,有一個秘密......
    >《我們與惡的距離》精彩片段人人高舉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作者 / 半菀來源 / 視覺志ID / iiidaily 最近,一部臺灣電視劇悄悄佔據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我們與惡的距離》。還記得李曉明在死前問王赦,為什麼要給自己幫助,他說:「我只是想知道,你到底為什麼殺人,而不是只是槍斃你就覺得是解決問題。
  • 白色聖誕距離我們有多遠?怎樣get白色聖誕節?
    聖誕節就要到了,可是飄著雪的白色聖誕節距離身處魔都的我們似乎很遠很遠……據氣象臺預測,這個聖誕節又沒有雪。孩子們的童話世界中怎麼能少了飄雪的平安夜~說多了都是淚哇,魔都的我們距離白色聖誕節到底有多遠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今年看過完的第一部電視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短十集,涉及了法律,教育,醫療,媒體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 比李曉明隨機殺人更恐怖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而王律師仍然堅持,他到底為了什麼呢?他只想找出精神病犯罪背後的原因,是父母的疏於關愛,還是對社會的無情報復。當然,無論真相是哪一種,殺人行為都是惡。但對於精神病犯人,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已經不能用正常思維考慮事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他們只想得到關愛與認可,哪怕是用死來實現。也許正是出於對客觀情況和人性的考量,法律才規定對於精神病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時間,帶著H B標籤的人們就像瘟神一般,其實他們更像倒黴版的我們,當你的周圍瀰漫著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懼,那種莫名持續的不寒而慄,會激發人強烈的求生本能,那種感覺每一口呼吸都是冰冷的,從呼吸道到胃再到全身肌肉,毫無原由的酸痛,那是腎上腺素的副作用,我們都是普通人,設身處地的話大家都一樣。有很多的中小企業主、現金流窘迫的人們在共克時艱。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何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 更何況,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單單是死刑就能隔絕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那麼是否在這個社會中,犯罪的產生也有著社會性的因素,受社會的影響,受社會個體的影響?我們也身處導致雪崩的雪花之中?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熱播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也是一種「惡」
    當一個人犯罪,家人雖然毫不知情,但是在得知事情發生以後,就盡心盡力的去給受害者家屬道歉、賠償,也一直都自我反省在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哪裡不對。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他們一點善意?就像李媽媽在視頻裡說的那句:「天底下沒有哪個爸爸媽媽願意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 網紅墜樓:我們與惡的距離!
    2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有些人為何如此冷漠自私? 有一個高贊答案這樣回答: 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身邊常常有這樣一類人,在面對他人陷入困難時,他們明明可以選擇表露善意,卻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危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