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時候,語文老師破天荒地在作文訓練中讓我們寫讀後感。或許是擺脫了「又紅又專」的時代話題,那時候的我特別興奮,不列提綱,提筆就寫,完全都沒有把它當成一次考場範文。
結果,因福致禍。作文格子控制不住我的想法,空間不夠後,我翻開卷子的背面接著寫,無視了規則。最後的分數當然只能是慘兮兮。
不過現在回頭看這篇文章,還是能喚醒很多的記憶,還是很值得記錄下來。
孰善孰惡?誰對誰錯?
——有感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
《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尾處,律師王赦重新走到了那個為正義鬥爭而負重前行的崗位,看到他眼中閃爍著希冀而慢慢走向正義徵途的那一刻,我終於感受到了這部劇給觀者留有的,唯一的光。
而此前種種,給人感受的都是一片低沉氣壓籠罩之下的寒意和讓人慾罷不能的淚。
短短十集,我熬得異常漫長,至今還記得李大芝在面對無數拍攝前的質問:「善與惡你們分得清嗎?你們知道你們也在無形之中殺了人嗎?」
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不可迴避的問題。
因為兒子李曉明成了殺人犯的緣故,李爸爸、李媽媽,以及他們的女兒(李曉明的妹妹)也一起被拉向了深淵——在媒體和大眾面前磕頭下跪、自家門店被砸了個稀爛、躲在郊外的海邊、成天戴著口罩躲避媒體的跟蹤,甚至為了找一份工作,李曉明的妹妹要改名為李大芝。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而這一切,該歸咎於誰呢?
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怪兇手。兇手就該死。
兇手李曉明的律師,就是為了心中正義而奔走爭取的王赦,他從小就是一個孤兒,所以他自己深刻經歷過那些底層人民——被公眾輿論無限施壓、指責、辱罵的一方,很多都喪失了為自己合法利益辯護的權利。
但當他一步步撬開李曉明冰冷的心扉,讓他答應接受精神檢查的時候,他卻被判處了槍決,立即執行。
毫無徵兆、沒有完結的訴訟,順遂了大眾輿論的心願。
當李大芝在鏡頭前看著自己至親的哥哥被槍決倒下後,她攥緊雙手,指甲劃破了皮膚流出了血。
被整個氣氛影響,我在觀看時崩潰大哭。
所謂的善惡,好人與壞人,有明確的分法嗎?
被「兇殘」、「惡人」之詞溢滿的殺人犯李曉明自始至終把「一切都是我的罪,與我的家人沒有半點關係,如果敢動我的家人我拿命跟你拼」掛在嘴邊。
媒體為了博眼球可以放大新聞的某一特徵而歪曲了大眾的認知、網友們有失偏頗地肆意站在道德高地上、又或是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有時候,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呢?
其一,網絡暴力的話題已經無數次被提起和告誡,但真實的效果好像也就那麼回事。
其二,善惡沒有明晰的界限,但最重要的——法律的底線和道德的高線,二者萬不可偏離其原有的軌道,若是讓道德的輿論打亂了法律的裁決,我們終將置於危險的處境。
《與惡》每一集的開頭都會給觀眾呈現這樣一個畫面——一件事的媒體報導和網友評論,媒體的歪曲以及網絡上不分青紅皂白的評論,讓我們這些事情原委的已知者感到心寒。
這樣的狀況,尤其真實。
《與惡》的故事其實在社會生活方面是有顯露的。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案後續,那位被網友批判「始作俑者」的家人,不僅要承擔輿論的「連帶」責任,更是無數次遭遇路人的謾罵與攻擊,終於忍不住哭喊——「別砸了,你們別砸了。」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覺得這個社會的底色是悲涼的,但這也有失偏頗,我們無法將所有事情都做得盡善盡美,但我們可以改變很多。
很早之前看的一部劇,讓我念念不忘,寫完後我決定再回去看一遍,以前只是以一個帶有情緒的局外人的身份去觀察,現在好歹學了些法律的皮毛,或許體驗大有不同。
這部很喜歡的劇主題曲是林宥嘉演唱的,來自佛系粉絲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