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西方媒體從業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對社會各類問題往往比普通民眾有更豐富的信息渠道與全面認知,同時與中下階層百姓的共情能力較強,因此很大一部分人本身立場就是偏左。據美國近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更多的記者把自己看成民主黨人(44.1%),無黨派人士居次(34.4%),只有不到二成認同自己是共和黨人(16.3%)。
這種局面決定了媒體界對待少數群體爭取合法權益活動的聲援態度,以前陣子如火如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為例,媒體報導的側重點集中在警察選擇性暴力執法及種族不平等現象,對抗議期間出現的打砸搶燒則篇幅有限。
▲
美國學者Tim Groseclose發明用於檢測政治人物意識形態傾向的Political Quotient系統,分值越高代表左傾(自由主義)越明顯,佩洛西與歐巴馬得分較高
怎樣報導左/右翼政治人物,是檢驗一家媒體立場的試金石。對於左翼政治人物,姓左的媒體會儘量以正面或中立的角度書寫,在特定情況下還會明確力挺。如2008年美國大選之時,《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支持來自於民主黨的歐巴馬:「在經歷了布希八年失敗的領導後...歐巴馬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成長為一個真正的領袖,履行他以前承諾的希望和改變,表現出了冷靜的頭腦和卓越的判斷力,我們相信他有決心和能力去達成政治上的共識。」而2016年大選前夕,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針對全美100家報紙調查其支持狀況,結果包括《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57家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甚至超過4年前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總統獲得的41家支持數,反觀川普僅剩內華達州和佛羅裡達州的區區兩家地方報紙支持而已。
對於立場偏右的政治人物,左媒自然就沒什麼好話了。如剛在川普上臺時就把他得罪了個乾淨的CNN,就被大統領憤怒地貼上了「假新聞」(fake news)的標籤;有時他們甚至會對右翼人物進行(準)人身攻擊,如《經濟學人》雜誌就將美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描繪成一條甩鍋中國的走狗(見下圖),很難想像這樣的尖銳的動畫形象會出現在中立/保守的媒體裡。
▲
與配圖相比,標題《蓬佩奧的外交政策政治化與他不相符》倒不那麼惹眼
左翼思想理論上旗幟鮮明的反帝反霸權,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聽上去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的理念接近,那麼左派媒體會相對親中嗎?很遺憾,答案很可能恰恰相反。因為西方左翼群體對威權(主義)有著天然的反感與厭惡,而在他們眼中,中國就是不折不扣的威權國家代表。如果中國政府/共產黨與特定群體發生爭議事件,他們一定會選擇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並以最嚴厲的口吻進行批判。比如出臺不久的香港《國安法》,相對保守的《泰晤士報》尚且只用「有爭議」(controversial)來形容該法;而老牌左媒《衛報》則直喚其為「惡法」("draconian" law)。
▲
《衛報》(右)標題強調是「全球各地對於這則法案都很憤怒」,塑造一種中國是「世界異類」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