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去無錫了,無錫市政府獎勵了他個人一套湖墅+1200萬現金,另加5000萬研究資金。」日前,一位擁有400萬粉絲的博主發布一則「勁爆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但隨即便被證偽:別墅是沒有的,研究基金是1000萬,10%用於團隊成員補助。張文宏醫生親自上場指出這是幾個月前的「老新聞了」,此前他就表示屬於他個人的資金將全部捐贈,為從事公共衛生事業的青年醫生提供扶持。「老新聞」都能被加工成「新謠言」,造謠者到底懷揣何種心態,是否為蹭名人熱度收割流量?我們無從得知亦難以判定。但聽風即雨、斷章取義並廣而告之,也是令人嗤之以鼻的老套路了。正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某些人添油加醋地敲下百十個字,卻給相關機構和當事人造成相當困擾,還浪費公共資源進行澄清。無怪乎,即便博主已將謠言刪除,不少網友仍在追問:是否應當追責?值得注意的是,過往一則謠言被揭穿,網友必會痛罵造謠者並慶幸事實大白。但這次,輿論走向卻發生了反轉。大家抨擊謠言,但同時喊出「即便是真的,我們也支持」。許多人留言表示,不介意張文宏醫生拿更多獎金,不介意他拿這些錢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對於這些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再多的獎勵都無可厚非。
數以百計的留言,其實傳遞出的都是同一個聲音:我們樂見貢獻社會者被厚待,希望幹實事的人「名利雙收」。這些年來,有一類新聞總能擊中人心。「布鞋院士」李小文,常年舊襯衫、黑布鞋;「二等座院士」劉先林,一張書桌一用就是三十多年,掉漆也不肯換;「布衣院士」盧永根,家中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木沙發十分破舊、鐵架床鏽跡斑斑……這樣的場景,讓許多人既欽佩又心酸。貢獻者可以不計個人得失,但社會不可不為他們計。讓知識被充分尊重,給貢獻以足夠回饋,不僅關乎這些人自身的榮譽感、獲得感,也是一種良性互動,激發出全社會更多的正能量。這則謠言最終這樣反轉,大概是某些造謠者始料未及的。不過這倒給他們上了一課:如今,想通過「誇大或捏造巨額物質獎勵」等製造所謂的「衝突」「爆點」,消費那些奉獻者、有功者,已經沒有市場了。你們可省省勁兒吧。
-- The End -
撰文:田聞之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歡迎合作,拒絕剽竊。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