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發生在遼寧鮁魚圈的大火如何在幾個月後「燒」到了哈爾濱?為什麼有時候在大量的事實證據面前,謠言還能揮之不去?為什麼有時候越闢謠,反而越會火上澆油?
日前,一段名為「哈爾濱道外區港務局旁新建燈飾城大火」的視頻在微信社交平臺被大量轉發。近日,經哈爾濱市公安局網安支隊及道外分局共同調查,證實這是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某商廈去年發生的火災,公安機關隨後連續溯源追查26人,最終將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內造謠、傳謠的違法行為人王某等5人查獲歸案。
鮁魚圈的大火就這麼「燒」到了哈爾濱☝。
——博人眼球,不問真假是非。哈爾濱市公安局道外分局刑偵二大隊責任區一中隊副中隊長李劍鋒說,面對網絡謠言,很多傳播者的第一反應不是質疑消息的來源、準確性如何,而是關注是否有「亮點」,或者存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不假思索地進行轉發,成為微信謠言的「二傳手」,不自覺中加速了謠言的擴散。
為什麼有時候越是試圖闢謠,人們反而越會相信謠言?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輕信並不是因為人的智商有問題,而是由於人的邏輯思維中存在著一些漏洞和誤區,使得要編造一條謠言來繞過人類大腦中的「謊言隔離層」變得輕而易舉。
科學家認為,這與我們都是「認知的吝嗇者」這一原因有關。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艾琳·紐曼教授表示,已經有很多實驗證明,舉反證反而會令人們對原來的觀點更加篤信不疑。他說:「實驗顯示,最短在30分鐘內,人們就會對闢謠表現出逆反心理。」
紐曼還有一個「認知流暢性」的理論,來解釋人們容易輕信謠言的原因。簡單說,就是如果一個說法是一個聽起來前後連貫、能自圓其說,也容易被人所理解的故事,那麼它就更容易被相信。「如果事情聽起來很順暢、容易被理解,人們就會本能地相信它是真的。」紐曼說,特別是如果這個故事符合我們的期待時,那就更容易被相信了。
紐曼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證實了這個觀點。他向受訪者展示了一篇文章,裡面說某知名搖滾歌手去世了(假消息)。結果他發現,如果在這篇文章旁邊配上歌手的照片,那麼會有更多受訪者相信這是真的。
紐曼認為,那麼多人容易相信朋友圈轉發的消息,是因為人們都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熟識的人,包括親人、朋友和同事等。跟他們見面越多,就越容易開始相信他們所說的話。
紐曼說:「哪怕明知道他們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但這並不阻礙我們相信他們所說的就是真的。」更糟糕的是,人們有時候甚至不會考慮有多少人支持這種說法,或者這種說法有沒有可靠的出處。
李劍鋒說,現在仍有不少網民沒有意識到網絡造謠、傳謠的危害性。網絡世界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疆域,當謠言不斷滋生,輕則損害個人利益,重則危及社會穩定,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加強對網際網路的監測管理,每個網民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文字來源:新華社、廣州日報)
| 來源:中國網信網
微信│返回人民網黑龍江頻道微信首頁,留言發布新聞線索。請附聯繫人姓名電話。
熱線│0451-82269950 15546312315
QQ│168744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