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中國茶道文化與茶藝知識」 這裡有最專業的茶藝知識
進入茶季,每年有上萬名採茶工,
像候鳥遷徙一樣來到茶場,
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天,我們將走近這些採茶工,
走入她們的茶季生活。
每天6點左右,採茶工就開始一天的採摘工作,小編只能上山尋找她們的蹤影。在茶山上,小編邂逅了採茶女小趙。
小趙今年35歲,來自山東臨沂蘭陵縣。今年是她第一次來安吉採摘白茶。小趙說,她是和村子裡的七、八個採茶工一起來的。
每年一到三月中旬,就會有工頭來村子裡召集、挑選在家待業的婦女,把她們送到採茶場採茶。
小趙說,她是3月30日到這裡的,坐了6、7個小時的大巴車。來的頭兩天,因為天氣冷茶葉還沒有大規模採摘,就先等著茶樹冒芽。
在此期間,請來街道衛生院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員,給她們進行了體檢和消防演習。
由於小趙是新手,還經歷了兩三天的白茶知識科普、採茶培訓。經過學習,她熟練地掌握了採摘技巧。
採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採茶工在茶季期間,每日起早貪黑,爭分奪秒。
天晴時,她們頂著烈日,戴著草帽;下雨時,她們披著雨衣,掩著茶簍;明前10度的天氣裡,她們裹著棉襖採茶。
穀雨後氣溫上升到30度,她們仍要穿著長袖長褲,防止蚊蟲叮咬。
小編問小趙,背井離鄉來安吉採茶的日子苦不苦,「還可以吧,這邊環境好,俺老鄉多有伴,又在正規大廠裡,不會有人剋扣工錢」。
小趙的普通話裡帶著濃鬱的山東口音:「在俺們鄉下,女人也要幹很多農活,採茶算輕巧的哩。」
「你原來在家都幹些啥呢?」小編很好奇。
小趙答:「俺原來在縣裡超市工作,因為工資太低,年前給辭了,打算到臨沂再找份工作,一直沒遇到適合的,就和老鄉們先來採茶,減輕家裡的負擔,俺有2個兒子在上小學呢。」
小趙有些想兒子了:「那兩娃可皮了,不知道在奶奶家有沒有淘氣。」還有兩周就可以回家了,她數著日子,盼著和家人見面。
對於採茶工來說,離開家鄉,來到安吉採茶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知足。這二十多天的工資,對於並不富裕的家庭算得上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和小趙交談的時候,小編也採了一把嫩芽,正準備往她的背簍裡放,卻被阻止了,「你這樣掐是錯的,得用提的,不然採下來的茶葉梗這裡就是黑的,就不好看了!「小趙一邊說一邊進行示範。
「不錯,不錯,自己才出師幾天就當師傅了。」聽了旁邊老鄉的取笑,小趙一陣臉紅,覺得怪不好意思的。
時間過得很快,馬上就到了下山吃午飯的時間。採摘工們三三兩兩地下山,她們哼著歌兒,心情愉悅。
下山後,第一件事是稱重、檢驗。不符合標準的茶葉要進行返工,直到合格為止。
小趙的茶簍裡的嫩芽成功過了檢查,無需返工,她很高興。
今天食堂給準備了蘿蔔燒鴨肉和萵筍香乾,忙了一上午,大家都吃得很香。
吃完午飯後,採茶工們休息片刻,便要再次上山採茶,繼續在茶山上機械般重複著採摘動作,直至晚飯下山。
一斤茶需要5~6萬粒茶芽,也就是採茶工5~6萬次採茶動作的重複。一名採茶工工作十小時採摘的青葉,僅能製成一斤多的幹茶。
因為包含了太多的心血,所以每一泡茶都倍感珍惜。
沒有歡快的採茶歌,
只有山間鳥兒的樂曲;
沒有矯柔造作的擺拍,
只有巧手在茶蓬上歡快的飛舞。
採茶工的茶季生活質樸而快樂,
她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追求富裕幸福,
極白的每一份產品都有她們的功勞。
茶香微燻時,
你是否會記起他們的辛勞。
讓我們致敬在茶季奮鬥的採茶工,
一起輕輕的說聲:謝謝!
文:中國茶道文化與茶藝知識(訂閱號:eekk88)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