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浠水綠楊鄉在依託山林資源優勢發展茶葉產業的過程中,大力引導農戶轉變種植觀念,實現了全鄉茶葉生產從單一追求產量向追求綠色原生態的轉變,也為今年春茶上市搶得了廣闊市場。
視頻裡揉捻新茶的師傅名叫程又元,是綠楊鄉雀山村一名制茶的老把式,他見證了村裡茶葉產業的發展歷程。
程又元告訴記者,過去種植是一層肥料,一層農藥,追求產量。現在追求綠色食品,過去生產一萬斤,現在是一千斤,不施肥,不打農藥,產量低,但是質量非常好。
花甲之年的程又元,已經與茶葉打了40多年交道,這兩年轉變茶葉種植模式後,雖然產量降低了,但是好的品質引來了更多的回頭客。如今,程又元自家承包的150畝茶園,不僅是全家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更是鄉親們增收的依靠。
因為雀山村的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上,所以這裡的茶葉最近幾天才進入採摘期。村民程丹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廈門工作,去年春節回家,由於疫情的影響暫時還沒有返崗,這幾天,村裡的茶園開園了,閒不住的程丹背著茶簍加入了採茶大軍。
程丹說:「小時候勤工儉學,經常要採茶,也是一種回憶,閒著也是閒著,採茶也是收入,現在要摘一芽兩葉的,採摘價格是10塊錢一斤,一天差不多要採4到5斤左右。」
村裡的採茶大軍中,因病致貧的貧困戶段桂福是最早一批來的,這一月左右的採茶收入也是她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段桂福說,她摘了六七天的茶葉,有一兩千塊錢,摘得多的有兩三千塊錢的收入。
在雀山村,茶葉產業不僅帶動了貧困戶務工增收,還拓寬了貧困戶的創業致富路。5年前,貧困戶王國學承包了村裡的80畝茶園,2017年脫貧,今年的茶葉訂單也不少,日子是一年比一年紅火。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幾年,綠楊鄉深度挖掘茶葉產業潛能,一手抓品牌建設、一手抓茶葉基地建設,全鄉茶葉種植面積4000多畝,先後申請註冊了綠楊雀舌、綠楊雲霧商標,原生態種出的好茶,正在成為山區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法寶。
如對文中茶葉感興趣,可聯繫程又元,電話:15072815328來源:浠水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