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送帳號本土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資訊八卦,商家優惠等諸多優質內容,最接地氣、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廣告合作:13866999788)
---
楊曉月是無為縣泉塘鎮大楊自然村人,一位在上海打工的普通賣魚郎。多年來,他堅守誠信,弘揚美德。他的事跡先後被一些媒體報導。2012年,楊曉月被上海市徐匯區評為「誠實守信道德模範」。
在上海徐匯區田林街道宜山菜場,楊曉月的魚攤位置不是最好的,卻是最熱鬧的。因為他賣的魚味道鮮,而且從不短斤缺兩。野生黑魚,外面超市賣22元一斤,他這裡只賣13元,當然除了便宜,魚的質量很關鍵。為了挑到更好的魚,他可以在批發市場一直等到凌晨一兩點,質量不好的絕不進貨。他公開承諾:凡是魚肉有柴油味、泥土氣的,可以原價退回,並且以一罰三。
從 1993年開始在宜山菜場賣魚,一幹就是23年。在好幾年時間裡,楊曉月幾乎沒掙著錢。 「同行們暗地裡都笑我傻,同樣賣魚的,人家房子都買好了,戶口也有了,而我還擠在狹小的出租房裡。 」其實,楊曉月心裡也有些不是滋味。但是,他一直記得在出門打工前母親叮囑他的話,「在外面要走正道做善事」。誠信二字懸在心頭,用技藝和誠意去賣魚,楊曉月的堅持終獲回報,他的魚攤生意開始越來越旺。
到2002年,楊曉月手頭上有了點錢。一次,他路過田林五村時,看到居委會門口貼著捐款名單。他心頭一熱,這個地方真有愛心,有困難大家幫。於是,他給居委會寫了封信要給小區裡的困難家庭送魚。一開始,他每周都送,送得人家都不好意思再收,覺得這位農民工自己也不富裕。如今,楊曉月改成逢年過節送魚,捎上剛從魚市場進的貨,踩著黃魚車為困難家庭送魚,而且「要送就送最好的」。
2011年,楊曉月的母親病重,她指著外頭的路告訴楊曉月:「現在我們家條件好一點了,不如把門口的路修修好。」楊曉月心裡明白,母親一直拿他們兄弟幾個孝敬的錢,託人買水泥、黃沙鋪那條坑坑窪窪的環村路。母親過世後,他就跟出門打工的朋友們商量修路,大家合夥湊了28萬元,終於修好了一條水泥路,現在汽車能開進村了。
(安徽日報 本報通訊員 劉延年 光明)
投稿QQ:1686375500;商務合作QQ:13966375500;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