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藍字」關注我們哦!
隨著空氣品質狀況的日益嚴峻,世界各國也相繼出臺了更加嚴苛的車輛排放標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成為了汽車消費市場上的寵兒,更低的用車和後期養護成本使得眾多潛在消費者躍躍欲試。不過,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噴子和鍵盤俠的威力是網際網路時代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很多謠言基本也就是出自他們口中。今天小編就來整理一下關於新能源車的幾條流言蜚語,其中肯定有一兩條是你堅信不疑的。
這條謠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諾基亞時代」。那個時候的手機基本都是採用鎳氫電池作為電力來源,而鎳氫電池是有所謂的「記憶效應」的,比如說你在手機還有一半電量的時候充電,那麼電池本身會「誤以為」已經沒電了,長此以往就會造成電池壽命的衰減!而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由於鋰電池具有蓄電量大、無記憶、可充放次數多、質量輕、可回收、汙染小等優點,所以現在從電子設備到新能源車基本都使用鋰電池。如果現在你還在「信口開河」地說新車充電要從零開始,那麼只能說明你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
這條謠言的產生應該是來自於一些生活常識,比如吃飯吃得太快對身體不好。因此很多人誤以為快充對電池不好。其實不管是用直流電的快充也好,還是用交流電的慢充也罷,只要充電的速度不要「越界」,那麼都對電池的壽命半毛錢關係沒有!而這條所謂的「界限」一般默認為1c,也就是1小時充滿電池。
聽著很有道理,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不能溼著手去拔插頭。但是你要知道,車子和吹風機、刮鬍刀這些「Low貨」可不同,人家充電接口可是嚴格按照防護等級IP54標準來的!IP54標準是啥?簡單來說就是車輛在出廠之前要模擬淋雨環境,必須做到360度全方位淋雨!只要不是那種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基本都能扛得住!
這麼認為的人一定是個80後汽車小白,小時候《十萬個為什麼》和《少年科學畫報》沒少看吧?裡頭展示的21世紀太陽能汽車滿地跑的美好場景讓多少青少年神往,可現實給了大家一記響亮的耳光!其實,早在1982年,環保倡導者漢斯斯.索斯特洛普設計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汽車,可三十多年過去,依舊沒有多大進展。原因就是目前的太陽能發電在技術上遭遇的瓶頸和實用性上的不足。且不提霧霾下雨不能發電,晴好天氣條件下,拿目前市面上能量轉換率最高的松下太陽能板(轉換率25.6%)來說,每輛車5平方米的太陽能板覆蓋面積,一天的發電量也就6度左右,和目前的新能源車百公裡耗電15度的數值相比,真的是杯水車薪。所以,目前來說,太陽能啥的,也就用來洗個澡。
輻射,一個帶有恐怖意味的詞彙。人類對於輻射的恐懼主要是從美國在日本扔下的兩顆原子彈開始的,巨大的傷亡人數以及戰後幾十年,新生嬰兒居高不下的畸形率都使人們談核色變。
不過,對於核力量一味地恐懼導致人們誤解了一件事情,真正對人體構成傷害的是電離輻射而不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是波長小於100nm的電磁輻射,它是一種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人體暴露在這種射線下幾分鐘就能斃命,不過由於能夠殺死細胞,現代醫學也將其用作治療癌症的手段。但產生電離輻射的前提是要有巨大的能量釋放,而我們所駕駛的新能源車所產生的能量遠遠達不到標準。其實,據測試表明,電動車的輻射遠沒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來得強。如果你還是不放心,試駕的時候帶一個蓋革計數器,實際測量一下吧。
其實為新能源車的大燈供電的並不是提供驅動力的電池組,而是傳統的12V鉛酸電池,也就是傳統汽車上面電瓶!哪怕是你的車沒電跑不動了,大燈也能由電瓶提供能源。如果你為了省電而不開車燈,白天OK,傍晚或者霧天呢?這樣做非但不安全,而且還彰顯了你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