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的生活該用怎樣的方式開啟,又該花多少時間來繼續。一看聖經,我們便能發現祈求的重要,上帝期待我們不住地祈求,聖徒提醒我們需要不住地禱告。但每一次跪下、起來成了心中最真實的戰場。「我相信我所祈求的嗎」、「神真能聽見我的禱告嗎」,類似的林林總總的思維充斥開始禱告時刻。特別參與教會的集體禱告會,人會覺得枯燥無味,困惑於「這樣『報告式』的禱告是否有真正的意義」。然而,這樣的想法又不敢言表,生怕被貼上不敬虔的標籤。我留意這些想法,它們帶我去尋找真實的信仰旅程,就從真實的掙扎開始。
回想起自己兒時去教會的經歷,每一次散會前的禱告,成了我的「盼望」。一是因為終於可以結束這場難熬的聚會,二是禱告可以趴在那裡,閉上眼睛睡上一會兒。亢長的禱告會,成了我坐立不安的童年的「信仰避難所」。
這一切隨著年日的增長而變化,特別是在就讀神學的期間,對禱告會的態度開始轉變。不是年日讓想法改變,乃是信仰的成長。一群朝夕相處的同學,幫助我去經歷生命聯結的祈禱。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形式,都是從這一群體出發,也圍繞著我們。在其中,為著彼此的軟弱代求,為個人前方的夢想與使命祈求,也為教會復興獻上迫切地禱告。禱告如同一根無形的繩索,將來自不同地方的彼此牽連於一起,體會愛的團契。
隨後委身現在的教會,對禱告會的理解更加深刻。每當為著特殊處境中的肢體安排禱告會時,我都深切感受到神的愛行走在其中。每一位被愛激勵的弟兄姐妹為著那些肢體獻上祈求,就用樸實無華卻滿了愛的禱詞,如馨香之祭陳列在寶座上的天父。這不僅是我們在地上的呼求,祂也在天上垂聽應允。這些經歷,如同一幅碩大的拼圖,將一個個禱告會拼接在一起,仍有些模塊還在尋找,要呈現出我所在教會的聖徒祈禱圖。
禱告,不再陌生,不再成為我的「逃難所」,成了我渴望的團契,經歷那真實聖愛的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