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瀏覽網絡,發現很有一些觀點讓我閱之,很有些不爽。既然如鯁在喉,那就吐吐求快。
第一觀點:別再讓老人再捐款了。
在疫情到來之時,有些老人為了表達心意,紛紛捐款,有些甚至都把自己的老本都拿出來了,而且讓人不禁唏噓不止的是,他們平常的日子過得很是寒微,有些人就是拿著低保過日子,還有些甚至是拾荒的老者。對於這樣的狀況,先有媒體不斷讚美,說他們是屬於心有大義,肩有擔當的人;而現在,又有很多媒體紛紛表示自己的真知灼見:不要再讓這些老年人捐款了,有一篇文章標題就是《不要再收老人的錢了!!!》,文章還用非常犀利的語句說:收這種老人的錢,寧(此字按照原文)要臉了嗎。好像這些收錢的人是不肖子孫。
這讓我想起年少時候在一些孤寡老人這裡用餐拿小糖果錢的事了。
我的父母親,都會在過年的時候,讓我們穿上嶄新的衣服走走這些老人家,附帶上點小吃長,我們的母親總是告誡她的兒女:要是婆婆公公們已經燒好飯菜,你們也得在那裡陪著公公婆婆吃,而且也不阻止我們拿幾毛壓歲錢。我們很開心,老人也開心。不是我們的母親不體諒他們的困苦,而是我們的母親知道,愛,是用來接受的,而不是用來拒絕的。只是,我們的父母會加倍以不同的方式回贈,讓老人們體面地獲得更多!
如果因為考慮老人的處境,就簡單粗暴地拒絕老人的這顆愛心,會讓一腔熱血的老人們情何以堪?
但老人也是確實不易,他們捐的時候也沒有為自己留下後備糧,根據一些媒體報導,有些老人捐款後,卡上只剩下十三元了。
可是,我在想,那卡上的錢,不能用更好的方式滿上嗎?
譬如到這次疫情過去後,是否把他們的事跡,推廣到他們所在的街道學校,是否讓我們的百姓以及學生來為他們送愛心呢?這何嘗不是一次愛國教育,感恩教育呢?
而且,我在進一步思考,對於這樣的一批老人,政府是否可以考慮負責頤養他們的天年了。如此,是否可以進入善良的循環,這樣一來,我們的國家民族是否進入更高一層的文明呢?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
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此次在武漢疫情來臨之時,不僅捐物,而且是在捐物的同時,以詩意表達他們的心意。這些寫在捐物箱裡的文字幾乎家喻戶曉。容我再次摘錄:1.豈曰無衣,與子同裳。2.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3.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4.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些詩句,有些來自古老的《詩經》,有些來自唐詩,有些是原創。
說真話,他們在捐款箱上寫上這些文句既展現他們的素養,又讓災情中的國人讀之心暖心慰,這原本是好事一樁啊。可是這好事卻被各種媒體沸沸揚揚不斷刷刷刷。結果呢,還為這些詩句打嘴皮仗了。當然是文字之仗。某日報拿這些與「武漢加油」!比較詩意,而某媒體(不知自媒還是官媒)又在聲討某日報論調的不對了。把奧維辛以後寫詩是殘忍的引用也上綱上線,這就有點過分了。
試想,一個人落難了,那落難的人在接受援品的時候,第一想到的難道是援助物的包裝是否精緻?而感恩的態度難道只是對於援助語言的詩意?那些此時無言的援助者呢?那些直接把捐資捐物送到你地面上的呢?難道他們不能走進你的視線?這次武漢疫情,國際社會紛紛援手,你的那些宣傳窗口卻天天在那裡禮讚人家捐物箱上的文字多詩意,有意思嗎?你讓那些沒有寫上詩句的援助者怎麼想?
況且對於日本國,他們這次表達的僅僅是鄰居的溫情嗎?縱觀歷史,我們與日本的關係何時緊張?何時鬆弛?何時陽春日?何時雷霆天?
在這裡,我只想表達一個觀點:寒流襲來的時候,感謝所有的棉被。同時狠狠地對自己說:只有你強大了,你才有資格接住那雙向你送出溫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