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隨著父親的調動,我們一家從市區遷居到龍岡,租住在坊橋口西的一個平房裡。那時的坊橋口是龍岡小街的中心,每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之所以稱坊橋口,是因當時那有一座帶走廊的木橋,橋兩邊各有一排帶靠背的木椅。橋下有一條不太寬的東西河,將小鎮分成南北兩街。街南是清一色的青磚黛瓦,不足丈寬的小街兩旁門店林立,格式都是上下木框榻子門,開市時下了榻子就是寬暢的門面,閉市時上了榻子,下面用鎖鎖好。門店旁都有一條巷子通往內院,院內居家,風吹日曬,花鳥蟲魚,一家人其樂融融。
(龍岡南街 圖片來源網絡)
由於當時公社及鎮機關均在南街,因此相比南街較熱鬧些。每天從南面鳳凰橋上街下鄉的人都擠擠的,緊靠坊橋口南東面有個中藥房,既清雅生意又好,我曾親眼看見有軍人騎著高頭大馬到藥店購藥。街西則是浴室、大禮堂及其他店面。
坊橋口北緊貼河邊是前街後坊的臨河民居,街東有供銷社、鐵匠鋪等,再往東就是輪船碼頭了。街西餐飲小吃和生活日用品門店緊挨著龍岡小學兩邊分布,過了供銷社就是通往鹽城市區的石子路,其餘都是菜田,再往北就是蔬菜隊和龍岡中學了。
(龍岡中學 圖片來源網絡)
北街總體上雖不及南街熱鬧,但也是過往行人不斷。人們或到供銷社買些香菸肥皂類的供應物資,或到小飯店買碗陽春麵打下牙祭,或是挑籮擔擔趕輪船。
我和家人初到龍岡時,都是吃食堂,後來隨著食堂的解散,市面也日漸繁榮起地來。
早晨,是坊橋口人流量最大的時候,趕輪船的、上街下鄉的、上學的、買早餐及上班的都要從廊橋經過。我記得橋北東面有個小吃店,店裡早上會賣些雞鴨翅爪,每副一角五分錢。橋南有個燒餅店,每斤小麥可兌七個餅,這兩個店的生意都特別好。上午,蟒蛇河邊的青貨船則是小鎮婦女最愛去的地方,來自西鄉及興化、洪橋的青菜、蘿蔔天天不愁賣。
那時,供銷社西門每天都有電影海報,比如《長空比翼》《野火春風鬥古城》《上甘嶺》,看著這些就心裡痒痒。每場電影是一角五分錢,可惜摸摸庫兜卻掏不出一分錢。電影看不到只好回家看書,《敵後武工隊》中的汪霞、德祥、哈巴狗這些角色我至今記憶猶新。但看著小鎮人洗把澡後,再去看場電影,真正是我最羨慕的神仙生活。
(龍岡小學 圖片來源網絡)
龍岡小學門西不遠處就是蔬菜大隊隊部,牆上常常會貼著一些宣傳畫或是掛著宣傳標語。其中有一幅宣傳畫我至今還記得,上面畫的是鹽城二十年後的情況,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汽車,河裡有輪船,當時覺得不可置信,現在看來也都是實現了。
每到秋後,南河邊的烀爛藕也是龍岡人的最愛。來自西鄉的藕農滿載成船的鮮藕在鳳凰橋邊安營紮寨,支起鍋腔,燒藕時普遍用自帶的蕩柴。藕出鍋時熱氣騰騰,叫人看著就想吃。
六二年春,隨著父親工作的調動,我家又搬離了龍岡,此後一別坊橋口就是半個多世紀。近年來,隨著鎮區的北擴西延,坊橋不見了,橋下的小河也變成街道,原先七十多米長的木質鳳凰橋己拆除,被寬闊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所代替。改造後的蟒蛇河水體寬闊,坊橋口的南街僅有些零星門店賣著手工製品,半個多世紀的坊橋口就像不修邊幅的老者,靜靜伴隨著龍岡人走過了改革開放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