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龜山上不太高的一個地方,有一個泉眼(能往外冒水的洞),雨季地下水位抬高,湧出的泉水很多,泉水順山坡往下流,時間一長,就衝出了一條溝,這條溝就叫「溪」,溪裡面流動的泉水和雨水叫溪流。溪流流著流著就流進了長江。
長江裡面有一群魚,順著溪流往上遊。遊著遊著,忽然發現,哇塞,好美的風景吔!哇塞,好清澈的水吔!哇塞,這水好甜好甜吔!因此,這些魚兒追逐嬉戲,流連忘返,有些甚至遊到了泉眼處。
冬季來臨,雨水減少,江湖水位下降,地下水位隨之下降,於是泉眼不再往外冒水了,因此溪裡面也就沒有溪流了。水幹了,沒有回到長江的魚兒被困在乾涸(念he不念ku)的溪底,互相擁擠磨蹭,躁動不安,喘著粗氣,吐著泡沫,不知所措。
不久,這些魚就全被乾死了。
這個故事能給我什麼啟示呢?
從現象看,結局既定,坦然面對,不要做無謂的掙扎。安靜地躺著還能多活幾分鐘。
透過現象看。
魚兒離不開水,是自然(自然就是本來就是那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作為魚,就要選擇水不會幹的長江(長江水不會幹也是自然),儘管長江跟小溪相比,水不清,水不甜,景不美。如果去了小溪,也沒關係,看看美景,嘗嘗甜水,及時返回,就不會因流連忘返而殃及性命。
為什麼長江的水不會幹呢?一是因為長江低,比它高的地方的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長江;二是因為長江容量大,即便暫時流進的水比流出的水少,它也不會流幹。而小溪則正好相反,所以小溪乾涸也是自然。這就是老子和莊子所謂的「道」。
人要接受魚的教訓,不要有貪念和貪慾,不要不計後果地攀高、向上,不要逆流而上。放低姿態,順其自然,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當然,如果你仔細揣摩,還會悟出其它道理。可愛的小朋友,明白了嗎?如果還不明白,就等長大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