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似呆萌的白淨書生呂秀才,憑藉一張嘴,創下《武林外傳》名場景之一。
惡名昭彰的盜神姬無命來尋仇,客棧內眾人束手無策。姬無命大喊「我要殺了你」,情急之下,呂秀才拋出了靈魂一問:「我是誰?」
一般人這時候可能完全不會理會他,但是可憐我們沒讀過書的姬無命小哥,這個問題成功問倒了他。他愣住了。
呂秀才趁機連續使出大招,接連用幾個邏輯謬論與不正確推論,問得對方暈頭轉向。
最後,姬無命敗在「自我的統一性」,他被繞進了呂秀才的邏輯,認為「我就是你」,發瘋後自盡。
《武林外傳》是情景喜劇,自然有誇張的成分,但這個名場景讓我想到「學習邏輯是否對使用語言有幫助」這個問題。
有人認為,從公眾事務的角度來看,學習哲學細分概念毫無幫助。雖然它會增加語言的精準度,但同時會使語言多了許多不必要的累贅,只會增加交流的障礙,使之低效。
但是真的是這樣嘛?讓我們看看下面的這個例子。
「小明相信一隻邊牧會在敏捷犬大賽中獲勝。」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讀。
從實:小明相信一隻特定的邊牧會獲勝。
(把詞語解讀為詞語指涉的實體對象)
從言:小明相信邊牧犬會獲勝,只是他的信念沒有針對任何特定對象。
(把詞語解讀為詞語反映的概念)
生活中此類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混淆從實和從言最嚴重可以到什麼程度⬇️
Whiteley v. Chappell (1869)
一名男子以他去世的鄰居的名義投票。
儘管很不情願,但法院判他無罪。
顯然這種情況違反了「假冒其他投票者」(impersonated a 「person entitled to vote」)的規定,但法院表示,去世的人不可能投票,並不是「投票者」,所以被告被判無罪。
London & North Eastern Railway v Berriman (1946)
原告的丈夫在給鐵路結點加潤滑油的時候死了。
公司的賠償僅適用於加長鐵路線或對鐵路線進行維修。
因此,法院判決不必支付賠償,因為給鐵路結點加潤滑油屬於維護鐵路線(maintaining the line),不是加長或維修鐵路線(relaying or repairing the line)。
這兩個案件是不是看得瞠目結舌。原來文字遊戲可以這樣玩的嗎?!
在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大家隨時都可以拿起手機,向親友,乃至網上的陌生人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情緒。
表達,尤其是文字表達時,說話者的語境可能模糊的情況下,有條理有邏輯的表達反而可以節省交流的時間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