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扔出個鄭爽的瓜,許多小夥伴想都沒想一口就啃在瓜皮上。讓我感到一絲的不安,
雖然吃瓜已經成了眾多社畜996高壓之餘減壓的有效方式,但如何科學切瓜始終未能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
今天就跟大夥聊聊切瓜這個話題吧。
中國古代禮儀浩繁,譬如吃瓜削瓜這件事,也是很有儀式感的。《禮記·曲禮上》是這樣說的:「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齕之。」大意是說:為天子削瓜去皮後要切成四瓣,裹上細布;為郡王削瓜去皮後要切成兩半,裹上粗麻;大夫就不裹巾布了;後面的士、庶之輩當然更加簡單。其中這個「華」,是切半、剖開的意思。至今上海人仍在用這個詞,讀若「花」(ho)。肉背比較厚的魚,在烹飪前就要先「華」兩刀。
上海人所說的這個「華」,行刀時並不切透、割斷,只是劃個口子而已。這和上述吃瓜群眾所用「華」的意思看似有別。清代訓詁學家郝懿形疏《爾雅》時說:「華猶刳也,蓋言析之而不絕也。」胡文英在《吳下方言考》中也說:「華,匕開不切也。」可見這種劃而不斷的做法是有出典的。
看完上面這段可能有小夥伴就有疑問了,同樣是切瓜吃瓜,為啥會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呢?
從資訊理論的角度其實很容易解釋,前天我們聊到信息即權力,信息的作用是消除不確定性,如何確定一個瓜能不能吃,削去瓜皮自然是最有效的方式。要吃的瓜瓤就是有效信息,瓜皮就是垃圾信息。除去瓜皮就是一個消除辣雞信息去偽存真的過程。
王侯士大夫吃的瓜要麼是削皮至少是切開的。而庶民吃瓜時只是輕輕劃了一刀並不切開。所以庶民接收的信息,永遠只能停留在瓜皮之上。大多數時候基於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考量,我們是不大有勇氣自己去切開瓜皮了解真相的。
結果顯而易見。因為有專人有儀式感的切瓜。天子郡王士大夫永遠都在吃瓜,而瓜眾們永遠都在啃瓜皮。
那麼瓜眾在吃瓜這件事上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瓜眾和天子的最大分別實際上就在對待一個瓜是否要削皮切兩刀的態度上。
我們無法通過信息獲得權力,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選擇啃瓜皮且樂此不疲。
聊完以上,你是不是也有把鄭爽這個瓜多切兩刀的衝動。
老吳覺得,爆料如果是假的,無非是又踩了一腳瓜皮被軟飯男噁心了一把。爆料如果屬實,那至少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角度看待這個瓜。
第一,當事雙方的角度。
第二,孩子的角度。
第三,法律的角度。
第四,社會的角度。
如果我是張某,爆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那麼打親情牌,尋求經濟補償很顯然是爆料造輿論的主要目的。
如果我是鄭爽,只能怪自己遇人不淑,敲掉牙合血吞了。
孩子是無辜的。但是撕逼的親生父母不無辜。
法律的角度美國有26個周已經通過了代孕的條款。在美國很多地方代孕生娃並不違法。而國內繼承法裡也刪除了代孕不能繼承遺產的條款,實際上默認了代孕子女繼承財產的可能性。
從社會的角度其實並不存在一個實際上的『』大家的孩子『』,瓜眾們大憤怒的來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覺得自己被騙了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權。但是知情權之外還有隱私權。隱私權更關乎的是每個人切身的利益。
如果我們樂於默認他人的隱私可以用這種大字報的形式被曝光,當事人必須接受道德的審判和社會性死亡。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將踩在無法預知的瓜皮之上,滑向未知的危險之地。
瓜皮之上,再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