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會有些客戶這樣問道:「家裡買的蠟燭燈泡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玻璃內壁有一層水汽,外面看上去霧蒙蒙的,這是怎麼回事」,這種現象不知道是不是普遍存在,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出現這類現象的一些原因。
首先我們要了解LED蠟燭燈的結構組成,蠟燭燈由上至下分別為:泡殼、燈體(散熱體,內空放置電源)、膠件、金屬燈頭這四大類。而常規LED蠟燭燈泡殼部分與燈體結合的方式都是採用膠水粘合,這就是「水汽」現象的「罪魁禍首」。
要了解膠水為什麼是「頭號嫌犯」我們還得從LED蠟燭燈的生產工藝說起。
蠟燭燈的生產工藝分為兩大板塊:裝配和老化。常規的蠟燭燈生產工藝中泡殼和燈體的粘合在裝配階段就已經完成,後面就是大批量的蠟燭燈一起上機老化。
那麼問題來了,燈具無論大小在點亮老化的過程中燈體本身溫度就會升高,再加上如果散熱不好,膠水中所含的水分在高溫環境下就會蒸發出來,自然而然的就附著在泡殼內壁上了,這種情況消費者在拆開包裝後就可以發現。但是發現最早的人應該是生產廠家,至於為什麼還會流通到消費者手中那就是廠家的問題了。
那麼該如何杜絕此類水汽現象的發生呢?這個要從生產工藝改進和膠水質量方面來考慮,缺一不可。
LED蠟燭燈生產工藝方面我們可以做如下改進:泡殼和燈體粘合這個流程不出現在裝配階段,先裝配好其他結構進入到老化階段,在老化結束後最後再完成泡殼和燈體的粘合,這樣一來可以杜絕在老化過程中就出現水汽現象。
那麼問題又來了,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豈不是照樣會出現這種現象,只不過一個在出廠階段一個在終端使用階段而已,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們上面還提到一個因素:膠水質量。既然生產工藝中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那麼只能是提高膠水質量來根治這類問題,但是對於LED蠟燭燈這種小型光源類產品沒有太大的附加值來說,大部分廠家在選用膠水方面都值得商榷,所以這也就意味著買任何東西都不要一味的追求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