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一群「奇怪」的人。
他們在說話的時候,
經常手舞足蹈,
還經常哭的稀裡譁啦。
他們不求桃李滿天下。
對他們來說,學生越少,他們越高興。
他們,是特教老師。
又是一年教師節,我們走進貴陽市兒童福利院,傾聽特教老師的故事,替所有孩子對他們說一聲「節日快樂,您辛苦了!」
2013年,邱婷作為一名康復治療老師來到這裡,如今已經是第8個年頭。邱婷現在所教的班級一共有5名學生,都在3歲以下。
初來乍到,邱婷有點不習慣。雖然所學的專業囊括了康復治療等知識,但此前她並沒有接觸過這些特別的孩子,她擔心自己做不好。為此,邱婷開始新一輪的理論學習和技術實踐。
邱婷為孩子做康復訓練
「時間一久,我發現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純真可愛。」邱婷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和孩子們越來越親密,有些孩子甚至會叫她「媽媽」。
斌斌,今年4歲,因為是腦癱患者,斌斌顯得比同齡的孩子要小一點。
來班裡時只有三個月大,個子特別小,因肌張力過高,他全身僵硬無法動彈。」初次見面,身為人母的邱婷看著斌斌,十分疼惜。
她給斌斌定下來小目標:3個月學會抬頭,6個月學會翻身。用物理康復的手法平衡斌斌的肌張力,每天都2次,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50分鐘。
斌斌恢復得很快,沒想到2個月後,斌斌已經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會抬頭了。「頭部動作是發力的起始,只有先把頭抬起來,軀幹和其他部位才能動。」提前實現第一個小目標的邱婷十分興奮。
邱婷給孩子做康復訓練的專業器具
斌斌開始學會翻身,學著爬行。但是這次斌斌的進步很慢,將近一年,他的學習都沒有任何進展。為了鼓勵斌斌,每次訓練邱婷都會變著方地給他一些獎品,有時候是玩具,有時候是零食。
突然有一天,斌斌做出了一個四點爬行的動作。看到這一幕,邱婷很驚喜,她確信:這一年的訓練並沒有白費,斌斌一直都在進步。學會爬以後,斌斌開始學習站立和行走,意味著訓練的部位已經到了骨盆,康復的速度就會加快。
終於,斌斌2歲多時便會走路了,3歲時被調去了啟智班。
「到了啟智班後他開始學說話,有一天,他遇到我,居然叫了我一聲『媽媽』。」回憶起斌斌對自己的態度的變化,邱婷很欣慰。雖然已經轉班,但是每次上下學,斌斌遇到邱婷都會主動打招呼,有時候還會在午休時主動找邱婷玩。
「我希望他們以後能越來越好。我希望他們能走出福利院,走進社會,過著正常的生活。工作,結婚,生子。」邱婷說。
「孩子的感情從不說謊,你越對他好,他越親近你。」邱婷驕傲地說。
這8年來,經邱婷治療的孩子大約有四五十個,年齡在3個月至18歲之間,都是腦癱患者。
邱婷的學生當中,有一個叫姚姚的孩子。當初,接管姚姚時,他已經13歲了。孩子的年齡越大的,康復難度越高,操作越困難。由於肌張力異常,姚姚有一隻手一直是抬著的。邱婷需要用外力幹預,改善姚姚的肌張力。
「有次,我在對面教室的一臺電腦桌面上看見了一個文檔,打開一看,像是一部電子小說。別的老師告訴我,這是姚姚寫的。」邱婷說,她很驚訝,雖然身份有缺陷,但是姚姚這麼有文學修養。
由於手指變形,姚姚的大拇指根本用不了,打字時只能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敲擊鍵盤。「平均打一個字需要3秒左右。」邱婷告訴記者,姚姚從2019年6月開始寫小說,至今一共寫了3萬多字。
從全身僵硬、無法動彈到慢慢學會奔跑,即使奔跑的樣子不太一樣,速度也沒有那麼快。邱婷所教的孩子,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是被她視為珍寶,也讓她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義。
「我希望他們以後能越來越好。我希望他們能走出福利院,走進社會,過著正常的生活。工作,結婚,生子。」邱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