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連環殺手曾和你我一樣天真無邪,或者這樣說——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變成他們。」
「犯罪心理側寫」「連環殺手」等詞的首創者,羅伯特•K.雷斯勒
1998年,美國《保護兒童免受性犯罪者侵害法案》(Protection of Children from Sexual Predator Act of 1998)首次定義「連環殺人」(Serial Killing):即由同一人犯下的一系列殺人行為,受害者超過3人,並擁有相同的作案手法和特徵。FBI行為分析中心(Behavioral Analysis Unit)以及國家犯罪分析中心(NAVAC)對於連環謀殺(Serial Murder)的定義如下:
●一名或多名兇手
●2名或多名受害者
●每起案件都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發生
●案件發生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採訪連環殺人犯的工作之後,前FBI探員羅伯特•K.雷斯勒對每個兇手都會提出這三個哲學問題,希望借這些問題對兇手的思想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羅伯特•K.雷斯勒(以下簡稱「羅伯特」)被稱為「FBI心理分析第一人」,曾就職於美國FBI的特別監察機構和美國軍隊的犯罪調查中心。他還是「犯罪心理側寫」「連環殺手」等詞的首創者,也是《沉默的羔羊》創作原型的提供者與電影顧問。
在訪談過36名兇殘的殺人犯後,羅伯特完成了一份長達57頁的研究報告,並整理為回憶錄出版成書。在這份回憶錄中,他重點分析了這些殺人犯的成長經過、殺人動機、心裡的幻想和特別的行為等,希望能藉此找出他們共同的行為模式,以及是什麼因素把他們引入了深淵。
在分析過程中,一個事實逐漸呈現,那就是,一個人是不可能在某天突然由一個正常人變成魔鬼的,他們也絕不是天生邪惡之人,他們後來的兇殘行為往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埋下了邪惡的「種子」,而這些「殺戮的種子」,往往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
管他們叫「連環殺手」也好,還是「變態殺人狂」也好,為什麼一個好端端的人會變成殺人不眨眼的連環殺手?目前學界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固定的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連環殺手的成因十分複雜,無法通過單一要素來解釋。羅伯特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罪犯的直系家屬有精神病史,約一半的罪犯父母有過犯罪記錄,另外還有大約70%的罪犯和其家庭成員有酗酒和吸毒的記錄。幾乎所有的罪犯在童年時候所經歷的遭遇,都造成他們表現出精神上的一些問題,而隨著他們長大,這些精神問題就發展成了心理醫生所說的各種異常狀況,比如性功能失調、人際關係不佳等。
美劇《犯罪心理》片頭出現的一系列連環殺手
【童年期】
連環殺手通常會在幼年期間擁有3種行為:尿床、喜歡縱火以及虐待動物,這也被成為「麥克唐納3症狀」(Macdonald triad)。由於幼年缺乏關愛、容易受驚,所以會尿床,而虐待動物和縱火則往往是他們需要通過此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幻想,以獲得掌控的快感。而一些神經生物學研究也表明,那些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罪犯都具有相同的腦部畸形。
當然,NAVAC在關於連環殺手的報告中提到,儘管連環殺手都曾遭遇過不幸,但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道路。正如那個經典名句所說:基因讓槍上膛,心理對準目標,環境扣動扳機。(Genetics load the gun,psychology aims the target,and environment pulls the trigger.)
科學調查表明,從出生到六七歲這段時間裡,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年人是他們的母親,而孩子也是在這個階段學習愛的能力的。羅伯特的研究顯示,在此期間,這些罪犯和他們的母親之間關係冷漠,互相排斥。這些罪犯小時候很少被母親愛撫,他們感覺不到精神上的溫暖。相對於肉體的痛苦,心靈上的創傷往往是更致命的。
他們的言行無人注意,也沒有人管他們做什麼,父母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讓這些孩子無法知道什麼是對和錯,等他們長大後,這些童年的感受依然存在於內心,因而不知道什麼事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或什麼是不該做的。
羅伯特的調查研究顯示,四成多的殺人犯在兒童時期曾被父母打過或者猥褻過,七成多的兇手在小時候曾親眼目睹過性暴力的行為,甚至自己也是受害者。
另一方面,來自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精神病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同樣驗證了羅伯特的觀點。研究人員對墨一重刑犯監獄的連環殺手進行研究後發現,絕大多數連環殺手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而且這些障礙的形成多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環境有關。
該實驗室主任菲吉•奧斯特羅斯基介紹說,研究人員對阿爾莫羅亞德華雷斯重刑犯監獄的犯人進行行為測試,建立其行為與大腦的聯繫,然後比較他們與普通殺人犯及正常人在處理問題上的不同。研究人員發現,導致他們成為連環殺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童年期遭受過性或心理上的虐待,使大腦機能出現紊亂;二是較高比例的連環殺手腦部受過創傷;三是先天妄想型人格。
研究還發現,該監獄所有的連環殺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喜歡尋求刺激,並且這種性格傾向可追溯到童年時期。有的犯人上小學的時候就有過吸食毒品的記錄,有的犯人很小就表現出暴力傾向,例如把貓放進微波爐等。
奧斯特羅斯基承認:「儘管許多人頭部受過重創,也有人受到過性或心理上的虐待,這些人並沒有因此成為連環殺手,但如果把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可以對墨西哥80%的連環謀殺案的原因作出解釋。」他進一步解釋說,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經常看到父母發生肢體上的衝突,孩子的暴力傾向就比較明顯,因此父母和社會有責任為孩子營造健康的環境。
奧斯特羅斯基說,儘管研究結論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社會各界可以此為參考共同探討預防措施,「希望所有父母能夠儘早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良行為或習慣很可能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子和家人的關係是否融洽是他長大後能否融入社會的關鍵所在,而在這些兇手的家裡,我們只能看到不稱職的父母,因此他們從小時候就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也沒有特別親近的人,長大以後自然就會孤獨寂寞地生活。
【青春期】
在《FBI心理分析術:我在FBI的 20年緝兇手記》中,羅伯特•K.雷斯勒還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即並不是所有出身於這種家庭的不幸孩子長大後都變成了冷血殺手,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還有第二個關鍵階段:青春期。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被「拯救」,則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很多孩子的負面特徵到了8~12歲的時候會加速變化,這時候對孩子最重要的人是父親,但這些罪犯的父親此時卻都沒有盡到責任,他們不是已經死亡,就是進了監獄,或者在離婚後離開了這個家庭。有些父親雖然仍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在心靈上,他們和孩子非常疏遠,只是空有一個父親的名頭。
蒙特•拉爾夫•雷西爾不到19歲就犯下了強姦12名婦女並殺害其中五人的殘暴罪行。資料顯示他的父母在他7歲時就離婚了,並且在離婚之前的七年時間中經常在家裡大吵大鬧,他的哥哥受此影響在9歲的時候就開始吸食大麻和酗酒。而蒙特在9歲的時候也開始出現反社會傾向,他曾和幾個男孩一起在人行道邊的牆上塗鴉,被校長抓了現行。
父母離婚後,雖然他和哥哥跟著母親過,但他的母親大部分時間都和繼父待在一起,對孩子不管不問,稍有差錯就會打罵。在訪談中,蒙特多次說他的繼父根本不會養孩子。繼父是個軍人,本來在家的時間就少,繼父和母親生了孩子之後只想著照顧自己的親生孩子,更不管他們兄弟兩個死活。繼父對他們唯一的照顧就是偶爾給點零花錢,但從不和兩個孩子溝通。
他把自己的不滿全部宣洩在一個表親身上,用繼父買給他的玩具槍衝著這個表弟猛打。繼父發現後把他揍了一頓,並沒收了這把槍。12歲的時候,母親又和繼父離婚了,他又重新回到了維吉尼亞州。自此之後他就開始偷盜,13歲的時候因無證駕駛被警方拘捕;14歲的時候開始偷盜女性內衣和汽車,並強姦了兩名婦女。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暴力犯罪與自己童年和青春期的不幸遭遇有直接聯繫。
一般這種兇手之所以殺人,都是因為無法排解心中的孤獨。這種孤獨感一般產生於8~12歲之間,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孤獨感是他們日後成為殺人犯的最大原因。形成這種孤獨感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父愛的缺失。如果父親不在身邊,或者父親給人的印象不好,青春期的男孩就會在同伴面前感到難堪。
《新警察故事》,吳彥祖飾演的角色因在童年時遭受父親凌虐而犯罪
【為什麼是性犯罪?】
羅伯特•K.雷斯勒在《FBI心理分析術》寫道,四分之三的強姦犯青春期的時候從手淫開始自己的性行為,他們之中有一半人承認在12~14歲的時候靠著幻想強姦異性來達到性滿足,他們之中超過八成的人通過淫穢圖片或淫穢書籍自慰,這也是他們戀物癖和窺視癖形成的原因之一。
心理受創的男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發現自己的社會適應性和社交技巧越來越差,也無法和異性建立良好的關係。殺人犯通常內心孤獨,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在青春期裡表現得內向、害羞,的確有些殺人犯是這樣的,但也有一些人在中學時期非常善談,有一幫男性朋友,可他們這麼做只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感。十幾歲的年輕人一般會常參加舞會或派對進行狂歡,甚至還有接吻比賽之類的活動,但這些孤獨的未來殺手卻只能靠幻想滿足自己,他們以此取代正常的人際交往,時間越長心理就越扭曲,最終他們的價值觀也變得越來越反社會了。
韓國電影《追擊者》中,連環殺手的目標便是一系列的按摩女郎
因此,尋找、拓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應該從孩子抓起,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渴望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如果此時才開始教導就太晚了。兒童時期的一些異常行為不會必然導致變成殺人犯,但如果碰到酗酒和暴力的父母,他們長大後很可能經常作奸犯科。
在這些男性連環殺人犯的幻想中,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們殺人也大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即使沒有強姦或凌虐被害者也仍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幻想。從身體上來說,這種幻想可能和他們的性能力有關,但這些幻想是驅使他們殺人的直接原因。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泛性論」,他曾提出」性「不但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更是制約人類一切心理活動甚至是推動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本源。「泛性論」雖然缺陷過於明顯,但它在定位「性」作為人類本能意識方面是確切的,甚至可以說是深刻的。本能動機可以說從古至今都是連環殺手的第一大動機,數千名連環殺手都是因為無法遏制的性慾而頻頻作案,甚至從殺戮中尋求性滿足。在這裡我們還是要引用《獵食者》(關於性侵害行為研究的權威書籍之一,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娜·沙特)一書中一名性侵害犯罪人的自述:「在我用槍頂住她後背的那一瞬,我幾乎興奮地要暈了過去,這是任何方式的性交所無法比擬的……這只是個開始,我想如果我殺了她,那種感覺一定會更棒的!」
上面敘述的這種「感覺」恐怕是大多數正常人無法理解的吧,但這確實是那些性動機連環殺手心理狀態的真實寫照;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動機類型的犯罪人一部分是由於正常的性取向扭曲並升級導致需要以殺人為性宣洩,還有一部分則是由於本身存在先天或後天性的非正常性取向、性倒錯、戀屍癖、食人癖或是性功能障礙,他們由於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就極其自私地去尋求「非正常」的途徑了。
一個正常的人偶然也會做做白日夢,比如一個正常的男人偶爾也會幻想某位美豔動人的明星對他投懷送抱。渴望擁有一個性感女性的想法本身並不罪惡,因為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這種渴望。大多數男人都能認清這只是幻想,自己實際上不可能得到那個美女,因而白日夢做完之後還會繼續自己的真實生活,但這些罪犯的幻想就不一樣了,他可能真去找到那個性感的女人,然後和她發生性關係的時候狠狠捅她幾刀。
正常的男人同樣認為麥當娜、柳巖非常性感迷人,但她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我們會接受這個事實,社會規範、法律和從小受到的教育讓我們止步於幻想,最多找個替代品滿足一下。但這些殺人兇手從小就沒有學會如何約束自己,他們認為自己的幻想可以實現,沒人能阻止得了他。
《香水》中的格雷諾耶為製作世上最芳香的香水,而誘騙殺害少女
正常人也有性方面的幻想,但一般不會幻想暴力、變態的性行為,一般人的性幻想只為娛樂自己,於別人無害,但這些兇手卻不甘於只在頭腦中構思,他們還要千方百計地實施。施暴的過程中,他們根本不把受害者看成和自己同樣的人類,因而毫不顧忌自己的兇殘程度。採訪中,一名犯人曾對羅伯特說:「我這麼殘忍地對待別人,實在抱歉,我也很後悔,但我就是從心裡想要這種特殊的經驗,我用自己的方式佔有她們的身體,然後毀滅她們的身體。」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即便再開明的父母也不會和孩子討論性幻想,因而這些殺手在青春期時的懵懂中沒有得到正確的教導,等他們長大之後,也認為自己的行動並沒有什麼不對。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父母會關注孩子的成長,會在他行為過激的時候教育他,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用擁抱、親吻等動作來表示關心和愛護,使孩子感受到溫暖。但殺人犯的成長環境中得不到這樣的關心,冷漠的父母從未讓他感受到愛的溫暖,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對性的看法也和正常的孩子不同,一般人認為性是愛的一種表達,但兇手們卻認為那只是欲望的發洩,與感情無關,他們在強姦女人的時候甚至不把對方當成一個活生生的女人。
心理學家把這種過程稱為世界觀的形成期,就是指他思想的發展和成熟過程,會影響到一個人對環境和事物的看法。心理異常的人經過這個過程之後會形成反社會傾向,認為整個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對,因而不會與人交流,把所有的壓力都積壓在心底,直至最終的爆發。
【最終:從幻想到行動】
幻想結束後,他們就會展開真正的殺戮,小時候他們把芭比娃娃的玩具頭扭斷,長大後就把被害人的頭顱砍了下來。這是一樁真實的案例,絕非危言聳聽。有一個殺手小時候經常和鄰居家的孩子在田野裡玩耍,他那時候就拿著一把斧頭和夥伴打鬧,誰能想到,若干年之後,正是這把斧頭成了他殺人的兇器。
很多兇手殺人都有導火索,比如泰德•邦迪是因為財務周轉不靈開始了殺人之旅,而大衛•柏克威茲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生母不肯接納他。壓力是謀殺的催化劑,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碰到麻煩,比如丟了工作、感情破裂或者經濟窘迫等,正常人會克服這些問題,但那些殺人犯無法處理這些問題,除他們之外還有很多人不知如何處理壓力,這也是精神醫療機構人滿為患的原因所在。
心理異常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會把一切過錯推到其他人身上,而採用幻想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且他們的困擾還會越積越多,比如說失去女友後又因為無心工作被解僱,失業時沒有收入和感情慰藉,又會遭遇更多的問題,因而壓力越來越大,最終肯定會被壓力摧毀。
他們的行為基本上都是自我毀滅並反社會的行為,有些人在被捕後還會狡辯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但他們的幻想永不能得到滿足,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下兇案,如果一直沒有被抓到,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無敵的超人。
他們也明白一旦犯案就無法回頭,因而在犯案過程中兇手會驚慌、恐懼,甚至會產生後悔的感覺,有些兇手作案時非常希望自己被抓到並接受處罰,如果多日之後依然沒有警察找他,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再進行一次殺戮。
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