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炒蛋廣告,為什麼刷屏!

2021-02-13 公關界007

作者 | 007

來源 | 公關界007(ID:PRCN007) 

今天一大早,圈內好友的朋友圈都被一支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廣告刷屏了!

廣告以微電影的形式,講述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想做一道地道美味的中式菜餚——番茄炒蛋,作為與外國友人的見面禮。結果從未下過廚的他手忙腳亂、錯漏百出,只好發微信向老媽求救,最終贏得外國友人一致點讚的同時,卻突然意識到:中國與美國有12個小時時差,母親在北京時間凌晨4點多被自己吵醒,毫不埋怨、耐心細緻地教自己做菜……

在與同事探討時,大家都表示看到母親凌晨下廚的場景,便開始止不住淚目。

一邊是深夜孤獨相依的父母,一邊是陽光下結識國際友人的兒子,這種因時差帶來的溫情與衝突,立馬戳中受眾內心最柔軟的那部分。或許,正在看這則視頻的你,不也是與父母分隔兩地嗎?

因此,「番茄炒蛋」視頻能火,實在是情理之中,許多網友們紛紛轉發、評論:「看得我直接嚎啕大哭。」「溫情的廣告依然最動人,看哭了,給滿分。」

甚至有金融圈朋友,明知這是招行信用卡的廣告,也忍不住點讚。

拋開主觀喜好因素,從廣告傳播的專業角度,這支TVC同樣表現的無可挑剔。

1、引人入勝的開頭

消費者時間碎片化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廣告都在奉行「3秒鐘原則」,即儘可能在3秒鐘內成功引起受眾繼續往下看的欲望。

一個好的開頭至關重要,所以「番茄炒蛋廣告」一開始,就讓你看到一個「連番茄都搞不定、兩個雞蛋一塊打」的廚藝小白。讓你忍不住內心OS:我靠,這麼大的小夥子怎麼這麼蠢?同時也讓你想要一探究竟:這個小白能發生什麼故事呢?

2、若隱若現的衝突

優秀的微電影之所以能用極小的篇幅產生爆炸性的傳播力,成功製造衝突是極為重要的一大因素,就好比電影總有正反兩派,故事發展總是危機與有驚無險並存。

這部廣告,就通過旁白和男主來回踱步、緊張不已等畫面,造就了「朋友即將到來菜還沒做好」、「正與媽媽溝通,突然信號不好」等等衝突,讓受眾也跟著擔心:這菜到底能不能做好,會不會在外國人面前丟臉?

3、溫情反轉

反轉就不用說了,泰國廣告就靠著這一招在國內吸粉無數。

在媽媽發的微信短視頻的幫助下,男主的番茄炒蛋大受歡迎,受眾也跟著放心了,廣告老司機可能會立馬條件反射「這難道是微信的廣告?」

結果,男主突然被問了一個問題「中國與美國的時差有幾個小時?」這時候的鏡頭一直從側面對著男主,共計17秒,完全捕捉到男主「單純回答問題—若有所思—恍然大悟—感動不已」的內心轉換。

廣告開始了真正的反轉:父母拍攝「番茄炒蛋教學視頻」的背景時間,是中國凌晨的4點多,就因為兒子的一條微信,便從熟睡中醒來,耐心細緻地幫助兒子……

整個故事,就此達到最高潮。

4、情感共鳴,文案扎心

父母的愛,永遠都是最有共鳴的話題,且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或仍然是遊子。男主在美國留學,而此時此刻看著朋友圈廣告的你我,誰不是身處異地他鄉、獨自打拼呢?

文案的力量同樣不能忽視。

從海報上的的「因為走出去,才知道什麼是世界」,到片末那句「你的世界,大於全世界」。

一瞬間,就聽懂了「不要擔心爸媽,去追求你想要的人生吧!」的真正含義:想要留你在身邊,更想你能擁有全世界。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質疑:廣告內容和信用卡品牌的關聯度在哪裡?

有人在朋友圈寫道:「剛醒,發現大家在刷這個,也許戳中了某個親情點,讓人懷疑這不是母親節?感恩節?不過從專業角度XXX覺得是失敗的,跟信用卡有什麼關係呢?而且很多人會誤解是聊天軟體的廣告。」

這位自稱從「專業角度」看的人士如果是廣告營銷人,那就太諷刺了!

初級的廣告只是推銷產品,高明的廣告都在賣理念、價值觀。對比一下可口可樂、耐克這些大牌就知道了。

實在不行,再看看江小白,它的廣告都提過「我的酒怎麼做的、有多好喝」嗎?沒有,它在賣情懷、賣情感認同!

我猜測,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多半存在一種「不自信」心理。

在他們眼裡,無論日本、泰國的反轉廣告與廣告主調性不搭,都值得點讚;即使中國臺灣的走心廣告與品牌沒有任何關聯度,都可以理解。

但中國品牌就不行,你的廣告必須要談轉化、談關聯、談匹配,不然就是耍流氓!

可悲!

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