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5歲的張先生發現左眼瞼靠近眉毛的地方鼓出了一個小包,摸起來有點疼,同學告訴他可能是長「針眼」了,還推薦他網上有種藥膏一塗就好。張先生聽了很心動,上網看到網友對店家評價不錯,就立刻拍下了「寶貝」。
塗了藥膏沒多久,張先生發現左眼皮上的疙瘩冒出了一個小膿頭,詢問店家,店家說應該快好了。張先生信以為真,便繼續用藥。誰知過了幾天,膿包越鼓越大,最後竟長得和「鴿子蛋」一般大小,看起來極其嚇人,最後只能到醫院眼科向專家求助。
據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劉慶淮介紹,「針眼」醫學名稱為瞼腺炎,又叫麥粒腫,大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全身抵抗力減弱、營養不良、瞼緣炎、屈光不正等均可為其誘因。
麥粒腫早期,患者可出現眼瞼局部皮膚發紅、皮膚溫度升高、腫起並伴有痛感。剛出現麥粒腫的時候,熱敷可「派上用場」,每日用熱毛巾在患處溼敷3~4次,每次15分鐘。配合抗生素眼液點眼,結膜囊內塗抹抗生素眼膏有助控制感染。
「一旦麥粒腫的膿腫形成,出現膿頭,這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切開排膿,排出膿液兩三天後就可痊癒。」專家表示,患者千萬不要自行使用藥膏,亦不要自行擠破膿頭,也別等它自然破潰結痂。
如果膿沒擠徹底或沒流乾淨,可能導致慢性炎症發生,而且還會反覆發作,左眼長完右眼長,上眼皮長完下眼皮長,非常麻煩。膿腫尚未形成時切忌用手擠壓,因為眼瞼及面部靜脈沒有靜脈瓣,擠壓可致細菌進入血管引起海綿竇血栓形成或敗血症 ,導致生命危險。
「不少患者一見長了麥粒腫,就會往『上火』這方面想,這種想法並不科學。因為麥粒腫主要是由外部細菌感染引起。」專家提醒患者,眼睛癢時不要手揉眼睛,注意用眼衛生,減少眼部細菌感染,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飲食均衡,增加戶外活動,以增強抗病能力。
文/通訊員 謝瞻 吳倪娜
圖/源自網絡
推薦文章:養成這五個好習慣 讓你遠離失明的第一「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