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城3號街區的街東頭,有一位叫洪善明的銅鐵匠,洪師傅的手藝是祖代相傳的,尤其是他手工做的銅湯焐子是遠近聞名。湯焐子,也有人叫湯婆子,對於90後、00後來說可能會相當地陌生,但對於70後和80後而言,它卻是無比的親切。如今3號街區面臨拆遷,讓我們跟著記者的鏡頭一起去懷舊一把。
洪師傅他今年79歲,他16歲師從嶽父,學習打造銅鐵的本事,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明,很快就能獨當一面,開了這家店,至今已經六十多年了。
洪師傅的拿手絕活是手工製作銅湯焐子,湯焐子是一種扁扁的圓壺,一般為南瓜形狀,上方開有一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從口子灌進去,蓋子內有厴子,防止滲漏。在科技還相對落後的舊時,銅湯焐子就是人們防寒取暖的首選,那時會這門手藝的人並不多,製作湯焐子的過程耗時又費力,通常要經過做模型、雕刻、澆灌等工序,為了一道工序,有時一等就是一年多,洪師傅一點一點試驗,摸索著如何將湯焐子做得更好。
洪善明說,做湯焐子很費時,有時候一套工序要做一年多,有的是爛泥做的,還有就是稻草燒成的灰,然後灰和爛泥混起來,曬乾了,再一點點地雕刻,雕刻成型了,還要試驗,工序很長。
洪師傅的店面雖然不大,光顧的客人卻不少,做出來的湯焐子廣受好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用個三、五十年不成問題。洪善明說,人家買過去,不摔不跌,可以用三五十年,用一輩子也不會壞。
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熱水袋、電熱毯、空調等取暖工具,銅焐子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沙徵俊是洪師傅的老顧客,他在用了兩年電熱毯後還是覺得湯焐子好用,又聽說這裡要拆遷,趕緊過來買了個新的。沙徵駿說,湯焐子效果是相當好的,晚上加滿熱水,怕燙就用布包起來,一直到天亮它還是暖和的,不像電熱毯,熱得要命。
今年是洪師傅和老伴姜秀英結婚的第57個年頭,提到洪師傅的手藝,老伴姜秀英一臉的驕傲,因為洪師傅不僅銅焐子做得好,還會幫人配鑰匙,修傘,修電熱水壺。洪善明妻子姜秀英說,她覺得老伴兒很有本事,腦子很聰明,做的東西他一看就懂了,別人看不懂的東西他看得懂,做的東西人家非常滿意,人家開心,願意多給錢,他們覺得這個老師傅做的不錯,很多別人不會的老伴兒也會。
洪師傅已近耄耋之年,精力也大不如前,很多工具都丟了,兒孫都有自己的事業,不願繼承這門手藝,洪師傅經常為此感到可惜。
洪善明告訴記者,他現在做不動了,很多東西也都丟了,沒有接班人,人家要用的時候就覺得可惜了,找不到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