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已經難覓串架房的身影了。而在市中區陰家巷,還保存一座完整的串架院落。進巷行至市中區人民醫院住院部對面,有一條極不顯眼的甬道。穿過甬道,爬上青石階梯,那座串架小院便呈現在眼前。
小院整租1000元每月
3月19日下午3時,陰家巷內熙熙攘攘。市中區人民醫院住院部對面,一名婦女坐在一個豬肉攤後埋頭織毛衣。這名婦女名叫邱明英,今年46歲。她告訴筆者,她本是高橋鎮人,甬道內的串架小院是她和丈夫租住的。
邱明英和丈夫在陰家巷內做生意近10年時間,從進城開始,他們就租住在這裡。邱明英回憶,以前的房東是一位老太太,現已去世幾年了,現在的房東是老太太的侄孫女。
邱明英夫婦剛來這裡租住時,院子裡一共租住了4家人,房租50元每月。後來,其他租戶陸續搬走,到現在只剩下他們一家。邱明英夫婦把整個院子連帶陰家巷旁的攤位一併租下,整整1000元每月。邱明英笑著說:「在這串架房裡住慣了,覺得它是這巷子裡最好的房子!」
缺點:漏雨、潮溼
爬上石階梯,就能看到串架小院了。堂屋居中間,兩旁廂房各立,形成一個小型三合院。褐色的木門、木窗訴說著小院久遠的歷史,牆體高近3米,牆面灰黑,小院的房頂上,覆蓋著青瓦。
在主人的帶領下,筆者隨後參觀了各個房間。發現除了堂屋外,每一間房屋的屋頂上都鋪了一層塑料薄膜。「畢竟是老房子,下雨天要漏雨,所以鋪了一層薄膜。」邱明英解釋,「如果雨太大,這層薄膜也抵不到,只能拿盆來接了。」
除了漏雨,串架房還有一個缺點——潮溼。邱明英說,每年五六月份,小院的石板地面就要「返潮」,「像淋了水一樣」。
優點:牢固、冬暖夏涼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在家中休息的邱明英聽到屋頂的瓦片「唰唰唰」地抖動起來,她來不及思考,立馬奔出房屋。
「當時搖得還是多兇的,我心想,串架房那麼老了,多半要遭搖垮。」等一切平息之後,邱明英重回小院,發現小院居然安然無恙。「後來我看新聞,那次地震讓內江的一些樓房都成了危房,我覺得我們住的那個小院還不錯嘛。」邱明英說,這座串架房看上去破敗不堪,其實還是比較牢固的,因為木頭和篾條貫穿牆體,使得牆體四平八穩。
「除此之外,串架房接地氣,房屋空間比普通的樓房更高,住著很舒服。」邱明英笑著說,這種泥牆青瓦的房子夏天涼快、冬天暖和,這也是他們一家人喜歡住這裡的原因,「尤其是夏天,到了晚上就涼快了,跟防空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