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喪事中,入殮都有哪些風俗?正常而言,人倒頭後,暫時放在地鋪(靈床)上,但遺體不宜暴露在外時間太長,得及時移進葬具(棺材)中。遺體放外時間過長,一是對亡人不尊重,二是加大守屍難度。老話說,人死後體內還有最後一口氣,如果讓貓狗靠近,「換氣」了會「走屍」,成為遊屍鬼。
所以人死後,要立用「蒙臉紙」將臉遮起來,這一風俗一種說法是讓鬼魂見不到親人,不要再戀家,安心跟黑白無常去閻王爺那裡報到去。另一便是考慮防止遺體被「換氣」。
入殮蓋棺時,也有許多講究,亡人在場直系親人都要高聲叫喊,告訴亡人收殮了,讓其安心走吧。蓋上後,用四根大鐵釘,將棺蓋四角釘死,叫「封棺」。除了遇到官司,任何人都不能再不能開棺。
考古中曾發現棺蓋未封現象,如民國時,國軍將領李品仙在安徽壽春盜楚幽王墓時,發現楚幽王的葬具是一口朱紅色大棺材,長約9尺,高約3尺,寬也約3尺,蓋上及四周都飾有龍的浮雕。剛挖出時色澤鮮豔如 新, 蹊蹺的是,並沒有封棺,棺蓋與棺體竟然沒有用鐵釘封死,所以當時盜墓的士兵很容易就將棺蓋揭開了。
封棺的鐵釘叫「元寶釘」,喪家要買5根,但實際使時只用4根,有一根是做儀式用的,稱為「子孫釘」。
封棺前,孝子在子孫釘上扣3根白線3根藍線,手持著放在棺蓋上,執行封棺者邊高喊「孝子護釘」,邊用斧頭在孝子拿釘的手上,象徵性地空打幾下。
為什麼這樣?寓意棺釘被孝子掩護住,就釘不到棺內亡人了。
因為有這一說法,打釘封棺斧頭往下落時,孝子和在場的亡人後代們都要一起高呼「XX(爸爸或媽媽等)躲釘呀」。
「護釘」和「躲釘」是入殮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禮儀性程式,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內在要求。遺體放入棺材後,這口棺材就是俗話說的「靈柩」,棺材大頭要正對大門方面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