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第11期
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成立當我在波蘭—白俄羅斯邊境上的小城布列斯特探訪古蹟時,意外闖入了當地的鐵道科技博物館。在一堆蘇聯時代遺留的舊式蒸汽機車上,依次懸掛著「十月革命號」「列寧格勒號」「光榮號」等銘牌。唯一一列以人物命名的機車,車頭正前方的五角星中央鑲嵌著一張山羊鬍子、面容清癯的中年人照片,最頂端則用白色弧形文字標出了他的姓名——「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
在波白邊境偶遇捷爾任斯基,帶有強烈的象徵意味:這位波蘭貴族之後出生於民族自決運動的高潮期,卻選擇加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權,從而成為青年時代的老相識畢蘇斯基的敵人;1918年籤署於布列斯特的一份和約令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的形象大受影響,捷爾任斯基被迫指揮他一手創建的「契卡」投入清洗昔日盟友和「階級異己分子」的行動,造成影響巨大的「紅色恐怖」;他曾寄望於紅軍的西徵能引發整個歐洲的革命,在兵敗華沙之後卻只能接受「敵人」將長期存在、秘密警察機構也必須永久化的現實;而到他病逝時為止,他本人的出生地伊維雅內茨依然處在波蘭共和國治下,直到1945年才併入蘇聯。
高大、瘦削、具有驚人革命熱忱和工作積極性的捷爾任斯基被他的同志們稱為「鐵費利克斯」,託洛茨基稱讚他「具有內在的誠實品格、熱情的個性和易於衝動的天性,且不曾為權力所腐蝕」,被他逮捕的英國情報員洛克哈特認為他具有「清教徒和早期耶穌會士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禁慾色彩」。他出於理想主義和現實需要,在俄國製造了驚人的恐怖浪潮,但本身並不是窮兇極惡的屠夫和虐待狂。內戰結束之後,他曾主動提出控制鎮壓的規模,在掌管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時更是成為市場路線的辯護人。
但捷爾任斯基的創造物並未遵循其「教父」設定的發展軌跡。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契卡」擴編而成的「格別烏」已經滲透進了蘇聯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由一個非常設機構變成了聯共(布)維系統治的日常工具。就連「鐵費利克斯」本人也變成了這種工具化過程的一個縮影:他抱怨列寧和史達林並不把他看成正常的國務家,只想借用他的黑衣人馬和雷霆手段。這位「契卡之父」最終在黨內鬥爭全面升級前夜病逝,從而幸運地保全了自己的名譽。假如他繼續活到1938年,單是波蘭血統以及和託洛茨基的工作接觸就足以給他招來殺身之禍,而執行命令的將是內務人民委員部——也就是「契卡」最新的名字。
被捕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1877年9月11日,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出生在帝國西部維爾諾省奧什米揚縣(今白俄羅斯明斯克州的伊維雅內茨鎮)的一個波蘭貴族之家。父親埃德蒙多—魯芬·捷爾任斯基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曾是塔甘羅格一所文理中學的物理兼數學教師;外祖父雅努謝維奇則是大學教授。費利克斯出生時,老捷爾任斯基因為身患肺結核,只剩下5年壽命,但整個家族在伊維雅內茨周邊的地產依然完整。因此,捷爾任斯基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曉俄語、波蘭語、意第緒語和拉丁語,並皈依了天主教。
1887年,捷爾任斯基考入維爾諾市俄語文理中學,在那裡接受了8年的中等教育。他的勤奮和專注令同學為之側目,連帶還吸引了一位大他10歲的學長、已經因從事反政府活動而多次被捕的約瑟夫·畢蘇斯基。40多年後,畢蘇斯基在回憶錄中寫道:「少年時代的捷爾任斯基高高瘦瘦、態度嚴肅,臉上永遠面無表情,像個苦行僧。他是個機敏謙遜的好學生,從來不懂得撒謊:這一點在後來的歷史中將會顯露無餘。」
長按以下二維碼並識別,進入《老兵讀史》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