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女性:都2020年了,傳媒業離男女平等還有多遠?||世界觀

2021-02-25 侯虹斌客廳

最近,前《紐約每日新聞》的女記者Anna Sanders對自己的老東家提起了訴訟。Sanders表示,自己此前因質疑與男同事同工不同酬而被解僱,她認為這一行為是非法並且涉及性別歧視的。

根據公開資料中當事人的描述,事情的源頭還要追溯到今年4月,當時,Sanders得知一位新同事雖然和自己崗位相同,但年薪要更高。在表達疑問後,人力資源部門告訴她,這一差異是由性別導致的。隨後,Sanders因「洩漏公司人事信息」而被解僱。

諷刺的是,去年,Sanders撰寫過一篇關於政府部門男女員工同工不同酬的文章,還成為了《紐約每日新聞》的封面報導。

Anna Sanders發表的關於同工不同酬問題的文章

圖/New York Daily news

「我從來沒想到,會因為討論和男同事的薪水差異而受到懲罰。」 Sanders說道。作為一個並不新鮮的話題,Sanders的遭遇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性別薪酬差異的討論。那麼,在當下,媒體行業裡的性別不平等現狀究竟如何?

1/3 女性在媒體行業的弱勢表現

1.1 「更窄的職業發展瓶頸」

在媒體行業,女性身份意味著什麼?

今年年初,麥肯錫研究了美國女性在媒體、娛樂領域的職業發展現狀。報告發現,即便性別平等運動不斷推進,女性職業發展之路依然要比男性坎坷艱難,尤其在公司高層職位的晉升上,女性更難打破這一瓶頸。

麥肯錫發現,職業初期,女性和男性從業者的數量基本相當,並且女性的晉升概率是男性的兩倍。與其他領域的女性相比,這一階段從事媒體、文娛行業的女性對職業發展充滿著更多期待和信心,有82%的女性希望得到職位晉升,作為對比,在所有行業範圍裡這一數值為71%。

但是很快,媒體業的女性就會發現,隨著職級的每一次上升,女性的身影變得越來越少。

圖片來源:圖蟲Premium

綜合考慮晉升、減員和外部聘任等影響職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後,麥肯錫發現,隨著女性職位的晉升,晉升的難度不斷加大,速度不斷放緩。目前,在美國媒體和娛樂行業,只有27%的高管職位是由女性擔任。同時,處在初級職位的女性離職率很高,大量的女性「消失」在傳媒業的職業發展道路上。

麥肯錫介紹,27%的受訪女性認可「性別是影響自己加薪升職的阻礙因素」的說法,持這一觀點的男性只有7%。另外,有35%的人認為,女性身份將會使自己未來更難得到職業晉升,持相似觀點的男性為15%。

智聯招聘聯合寶寶樹發布《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

今年年初,路透研究社也研究了十個不同國家的200個新聞機構的性別多樣性問題。這項調查發現了相似的結論:儘管從整體看女性員工佔據了大多數,但是只有23%的TOP級編輯是女性,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巴西、芬蘭,高級編輯的隊伍裡,男性數量最多。

雖然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但這項研究也發現了一些進步的跡象。比如,與傳統的印刷媒體相比,在線媒體的女性頂級編輯要更多。

1.2 「女記者更易遭受網絡暴力」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顯著拉近了媒體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便捷的雙向溝通正日益頻繁。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致力於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評論。有些情況下,男記者和女記者更容易成為網絡暴力的承受者,並且是以完全不同的形式。

國際新聞學會(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調查發現,性別是影響記者遭受網絡暴力數量和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該項研究發現,女性記者不僅是網絡攻擊的主要目標,並且要承受更加個人化、具體化的攻擊。與此相對,針對男性記者的網絡攻擊,則往往限於對他們專業能力的批評。IPI執行主任Barbara Trionfi認為,這一現象是社會固有偏見的一種反映。

在社交媒體時代,這些偏見不僅被進一步放大而且得到了加強。但在目前,針對這種網絡暴力,記者可用的法律武器和外界幫助非常有限。更可怕的是,這種網絡攻擊會蓄積、發酵,有時甚至造成真實的物理傷害。比如,《衛報》記者Owen Jones長期以來被網絡仇恨言論攻擊,2019年8月,她在倫敦遭到了反對者襲擊。馬爾他記者Daphne Caruana Galizia因調查政府腐敗案而被謀殺,在此之前,她遭遇了長達數月的網絡暴力……

因Daphne被謀殺而發起的抗議

圖/EC today

與女記者面臨的涉及人格侮辱、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言論不同,針對男性記者的網絡攻擊要「溫和」得多。根據歐洲記者聯合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調查,近一半的女記者遭遇過網絡暴力,由於網絡暴力的存在,她們在社交網絡上正日漸沉默。

1.3 「疫情加劇不平等現象」

7月,一項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發布的調查顯示,在本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新聞編輯部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有所加劇。

這項研究調查了52個國家/地區的共528名記者。結果發現,新冠疫情對女性職工的工資水平、工作壓力和個人生活都帶來了負面影響,約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壓力水平激增。

對此,國際新聞聯合會向全球媒體組織和相關工會發出倡議,呼籲他們將性別平等問題作為優先事項,並積極改善婦女的工作條件。

由於疫情影響,英國政府取消了對企業性別間薪酬差異的信息披露要求,這加大了外界了解男女職工薪酬情況的難度。

圖片來源:圖蟲Premium

在4月4日之前,英國14家媒體公司宣布了自己2019年的相關數據。與2018年相比,64%的公司性別薪酬差距有所擴大。例如,Express Newspapers的性別薪酬差距的中值從2018年的14.6%增長到了2019年的23.3%;經濟學人集團的性別薪酬差距的中值依然是業內最高,達到了29.5%。

雖然蘇格蘭電視臺(STV)在促進性別間薪酬平等方面進展快速(其性別薪酬差距的中值從18.5%下降到了11.9%),但總體而言,這14家媒體公司中,女性的平均薪酬都不及男性。

2.1 「BBC: 「50:50」行動倡議」

為了改變女性在傳媒業的弱勢地位,BBC發起了「50:50」行動倡議,號召在BBC內部節目內容的參與者和貢獻者中,實現女性比例達到50%。

「50:50」行動倡議

具體來看,參與「50:50」活動的節目製作團隊,需要自我監控內容,並用數據確立性別多樣性的基準。在內容製作中,團隊會定期計算性別數據,以便於對照追蹤。「50:50」項目裡,各個團隊還會本著積極競爭和合作的精神與其他團隊分享自己的月度數據。

此外,「50:50」明確,大家可以只衡量能夠被控制的內容,不計算新聞裡被報導內容的核心人物的性別,比如,不計算發表演講的首相的性別,也不計算爆炸事件唯一目擊者的性別,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核心人物,BBC將無法完成報導。但除了這些例外,任何對節目內容有貢獻的人,包括記者、分析師、學者——任何幫助報導和分析新聞的人,都會被納入性別統計系統。

參與50:50行動的團隊數量逐年上升

儘管「50:50」行動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女性的存在和聲量,但在BBC,最好的內容貢獻者的成果一定會被採用,不管他們的性別在50:50比例上有何影響。對BBC而言,質量永遠第一位,「50:50」行動是為了讓內容製作者發現新的女性和男性貢獻者,來強化BBC的新聞和內容體驗。

從實踐中人們發現,團隊定期監控和數據共享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帶來團隊文化上的變革。「50:50」行動使得節目製作團隊在性別多樣性本就不足的領域,如科學、體育等,也能發掘具有多樣性的選題。同時,該行動還進一步地鼓勵了創造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要講的故事,並不斷地用新的聲音、視角豐富自己的產品。

2.2 「《金融時報》:她說or他說」

《金融時報》曾發現,在自己報導的文章中,被引用的女性只佔到了21%。為了讓人們讀到更多樣化的新聞,《金融時報》開始嘗試通過一款機器人來實現報導內容中的性別平衡。該機器人能發現記者是否在文章中過多引用男性言論,並發出警告。

《金融時報》發言人表示:「越來越多的編輯和記者開始意識到了報導中的性別差異,因此我們正努力增加文章中女性聲音的數量。」 據了解,該機器人將通過代詞和名字等信息確定受訪者的性別。當文章缺乏足夠多的女性角色時,機器人會發出提醒。該發言人介紹,這一嘗試將有望被整合到《金融時報》的內容管理系統中,從而鼓勵記者、編輯在進行某一選題時盡一切努力使信息來源的性別多樣化。

金融時報研發的Janet Bot可以識別出哪些面孔是女性,從而來判斷文章是否缺乏女性代表。圖/FT

此外,在2018年,為了提高人們對女性專家的關注和認可,彭博社曾啟動New Voices計劃,旨在建立全球商界和金融界女性的媒體人物資料庫。

彭博社主席Peter Grauer對此表示,這是公司從最高層面制定的戰略基調,他表示多元化和包容性不僅是一種正確的做法,更能解決公司商業上的當務之急,「性別平等這個原則必須融入我們的一切。」

在麥肯錫的報告裡,接受採訪的人力資源部門通常都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致力於追求更大程度上的男女平等。其中,93%的受訪者更是明確表示,性別多樣性是組織的優先事項。但是在管理者看來,相比於女性,男性更不易被外界攻擊、更堅強、更穩定。由於生理差異、社會刻板印象和組織文化等複雜因素,媒體機構對男性從業者的分外「青睞」一直存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種對某一性別的「喜愛」似乎有理有據,但這將觸發惡性循環,進而對新聞業的公共性帶來傷害。由於受到恐嚇、威脅和攻擊,受訪的近三分之一女記者都考慮過離開新聞業。性別多樣性能帶來什麼好處?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回答是:幫助媒體擺脫單一男性視角下的敘事模式,讓新聞報導保持多樣的觀察視角和表達方式。

與男性相比,女性記者對LGBT群體、少數族裔等「小眾」「非主流」話題往往有更多的關注和興趣。如果因為各種影響因素,動搖女性在新聞業中的地位,甚至將她們擠出行業,不僅將帶來從業人員的性別失衡,還會導致報導的失衡。

圖片來源:圖蟲Premium

針對日益嚴重的女性記者遭遇網絡暴力的現象,IPI建議媒體機構通過提供培訓和支持系統幫助女性應對身心壓力。但是,也有評論家指出,這些舉措是治標而非治本。Trionfi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女記者被網絡攻擊、遭受真實的人身傷害,並不僅僅因為她女性的身份,更因為她記者的身份,「任何對女性記者的攻擊,其實質是對新聞業的攻擊。」

聯合國曾表示,讓婦女和女童獲得教育、保健、體面工作並參與政治經濟決策,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造福整個社會和人類。消除所有針對女性的歧視,會在不同的發展領域產生乘數效應。對於媒體機構而言,性別平等不僅能促進報導的多樣性、擴大受眾基數,還能為機構的持續發展、品牌形象帶來利好。

而對於像我們一樣的普通受眾而言,存在於媒體業的性別失衡弊病也並非「遙遠的哭聲」。性別失衡帶來了報導失衡、刻板印象和話題過於集中等「衍生災害」,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總之,媒體業與暴力、偏見和性別歧視所做的鬥爭,恰是對一個龐大群體的利益的維護,也是一個開放平等的新聞業的必需。

 參考連結:

1.https://gothamist.com/news/ex-daily-news-reporter-sues-tabloid-says-she-was-fired-discussing-gender-pay-gap

2.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technology-media-and-telecommunications/our-insights/shattering-the-glass-screen

3.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women-and-leadership-news-media-2020-evidence-ten-markets

4.https://phys.org/news/2020-07-gender-inequality-media-pandemic.html

5.https://www.pressgazette.co.uk/gender-pay-gap-pay-disparity-increased-at-six-in-ten-uk-news-media-companies-in-2019/

6.https://www.thenewfederalist.eu/female-journalists-face-violent-abuse-online-journalism-and-democracy-are?lang=fr

7.https://www.bbc.co.uk/5050/5050methodology

8.https://www.bloomberg.com/company/press/bloomberg-marks-launch-of-new-voices-initiative-to-diversify-newsroom-sources/ 

相關焦點

  • 男女收入平等?再等136年 夏威夷原住民男女之間的收入差距低於非拉丁裔白人和亞裔
    如果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美國男性與女性之間要達到收入平等,至少要等到2152年。同時,根據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數據分析,美國女性去年的收入是男性的79.6%,這一數字是1960年以來最高的。不過,各個州的情況有所不同。在紐約州工作的女性應該感到高興,因為研究顯示,她們與同州男性之間的工資差異是最小的,掙到的錢是男性工資的89%。然而,在全國範圍內,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 塔羅測試:你的愛情離你還有多遠?
    [ 中華塔羅網 ] 微信號:ichinatarot 談星座、獲運勢、聊塔羅……這裡有最好玩的心理測試、運勢分析測試、塔羅牌預示、風水生肖、佔卜測試~~關注後就可以開始啦~又到了我們神秘塔羅測試時間了,今天的題目我們要看看你的愛情離你還有多遠
  • 盲人和導盲犬被趕下公交,我們離包容和尊重還有多遠?
    不知道大家休息好沒有,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可能已經沒有過周末的興奮了,因為周末已經過去大半,Blue Monday(憂鬱的星期一)離我們又不遠了.在此憂鬱之際,蘿拉想要分享給你們一個更有意義的2020年5月17日。你知道嗎?其實今天還是兩個特別的紀念日:全國助殘日和國際不再恐同日。全國助殘日是每年五月的第三個周日,今年的主題是 「助殘脫貧,決勝小康」,立意是助力就業脫貧,共享美好生活。
  • 2020年國際女童日 :傾聽女童聲音,開創平等未來
    會議最終通過了迄今為止關於性別平等的最全面的政策議程——《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接下來的數年中,世界各地的女性不斷推動著這一議程的落實,引領關於性與生殖健康權利和同工同酬等一系列問題的全球運動。如今,運動的覆蓋面在不斷擴大。在此過程中,青春期女童不僅是運動的受益者,也成為了運動的組織者。她們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但都勇敢地要求就歧視、暴力和缺乏學習機會等問題採取行動。
  • 女性依然處於劣勢
    我們的世界性別平等了嗎?相信很多人會說,愈來愈多女性任高職,如芬蘭總理和議會中的五個主要黨派領導人都是女性了,難道這不是性別平等嗎?
  • 女性電影人(Women in Film)論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
    WeLink 傳媒集團的董事長Ira Houston發言Zoe Chang感謝了WeLink 傳媒集團董事長、第二屆WeLink電影節總籌辦人Ira Houston對女性電影人的肯定和支持,強調女性電影人的在電影產業中的作用,讓女性電影人論壇
  • 職場女性:為女則性
    [1]於是她沉淪於男女的風月之事,在丈夫薛理平打來電話時竟和馬臺長在床上翻雲覆雨,毫不愧疚的對丈夫撒謊,強烈的衝擊著人們的三觀。但同時她也成為男權社會的犧牲品,紀蓉缺乏女性自我獨立意識,她的存在均是以男性為前提,自始至終都屬於從屬地位,無法掌握話語權,這是女性無法擺脫的宿命。而在紀蓉真的遇到麻煩時這些男人表現的卻是互相推諉,毫無作為。
  • 2020國際女童日 | 我的聲音,我們平等的未來
    2020年10月11日是第九個國際女童日。
  • 經濟學人:「男女平等」依然是個幻象嗎?
    1908年,1.5萬多名女性在紐約集會遊行,抗議資本家僱主盤剝女工,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爭取女性選舉投票權,點亮了女性意識覺醒的星星之火。1917年3月8日,大量女工參加了因食品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爆發的聖彼得堡大罷工,要求「麵包與和平」,要求選舉權,這也促成了國際婦女節日期的確立。
  • 世界觀 天涯陌路——吉普賽的心傷
    吉普賽人也稱自己為「羅姆人」,傳統上不從事生產,文化程度不高,男人們大多以汽車技工、修理工、馴獸師、賣小吃和充當樂師為業,女人的謀生方式大多則是給人「預卜未來」,水晶球、塔羅牌等佔卜工具成了吉普賽人的「名片」。
  • 2020世界女童日:她的聲音,我們平等的未來
    2011年由聯合國大會指定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童日以#女生平等力# #Girls Get Equal#為口號旨在促進每一位女童都享有平等的生活權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66/170號決議,宣布10月11日為國際女童日,以確認女童權利以及世界各地女童面臨的獨特挑戰
  • 毒品危害離你有多遠? 飛碟頭條
    點擊播放:毒品危害離你有多遠?
  • 男女同廁,絕對平權?拜登是不是老糊塗了!
    眾所周知拜登是個女權主義者,在2020年新罕布夏州的競選活動中,拜登就曾自曝家醜,稱早在1972年的時候自己就因為支持女權運動而被人罵成同性戀。據《華盛頓觀察報》報導,拜登在新罕布夏州參加競選集會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當年支持女權運動,該報援引拜登原話說:「當年一代人都被激發起來了,我們最終通過了《投票權法案》,還讓《民權法案》重回正軌。
  • 中國殯葬協會2020年公墓工作交流會萬壽園接待活動圓滿成功
    活動時間:2020年10月29日活動地點:長沙唐人萬壽園
  • 理想中的貴族學校,離你有多遠?
    無論是文化的教養,還是氣質的薰陶,貴族學校都走在前列。那麼,你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嗎?喬治小王子就讀的託馬斯巴特西學校,每年學費大約是17萬人民幣左右,而曾培養出20位英國首相的伊頓公學,每年學費約30多萬元,李嫣就讀的布索裡貴族中學,每年學費大約是15.5萬人民幣左右。
  • 奴隸社會經典回顧: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今天大年初三,盤點一下奴隸社會發過的關於「三觀 —— 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經典文章。也祝大家在2017年能離自己的「小目標」和「大夢想」都更進一步~首先,大過年的,為什麼要聊三觀呢?看看這篇:如何成為神 (一)人生觀你的夢想是什麼?
  • 我們離中國版的「熔爐法案」還有多遠?
    (2012年11月,浙江溫嶺幼師拎著孩子離地20公分虐童事件,涉事老師以尋釁滋事被處以15日行政拘留;2015年6月,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某幼兒園幼師隨意體罰幼兒,用錐子等銳器物扎刺7名幼兒。該幼師因尋釁滋事罪被判刑1年6個月。對當事老師及園長分別做出了開除、撤職處理)。
  • 女性解放,不是性解放
    時下流行女性獨立與解放,男女平等。實際上,只要還在喊口號還在呼籲,就說明男女沒有平等,女性也沒有真正解放。舊時男尊女卑,中國傳統講究三妻四妾、三從四德。太平天國年間,洪秀全的思想裡包含樸素的男女平等思想,可實際上妃子的地位和太監無疑,除了是性工具連各種粗活重活也要一併做著。
  • 揭露電影韓國《女警》中韓國女性的真實生活
    趙智惠把徐珍送到醫院,她還有救的同時發現她的體內是有毒品和麻醉藥的存在經過調查,發現是之前她和好友去過夜店,因為當時有事離開了一會,醒來就發現徐珍已被下藥帶走漸漸她們經過追查來源才發現這並不是一起簡單的偷拍事件,而是有目的,有操作的偷拍案件,利用偷拍視頻賺取利益後來趙智惠就向上級報案,但是發現沒有人真正敢去參與這件事情,無奈之下,她和他的嫂子聯合準備一查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