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紐約每日新聞》的女記者Anna Sanders對自己的老東家提起了訴訟。Sanders表示,自己此前因質疑與男同事同工不同酬而被解僱,她認為這一行為是非法並且涉及性別歧視的。
根據公開資料中當事人的描述,事情的源頭還要追溯到今年4月,當時,Sanders得知一位新同事雖然和自己崗位相同,但年薪要更高。在表達疑問後,人力資源部門告訴她,這一差異是由性別導致的。隨後,Sanders因「洩漏公司人事信息」而被解僱。
諷刺的是,去年,Sanders撰寫過一篇關於政府部門男女員工同工不同酬的文章,還成為了《紐約每日新聞》的封面報導。
Anna Sanders發表的關於同工不同酬問題的文章
圖/New York Daily news
「我從來沒想到,會因為討論和男同事的薪水差異而受到懲罰。」 Sanders說道。作為一個並不新鮮的話題,Sanders的遭遇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性別薪酬差異的討論。那麼,在當下,媒體行業裡的性別不平等現狀究竟如何?
1/3 女性在媒體行業的弱勢表現
1.1 「更窄的職業發展瓶頸」
在媒體行業,女性身份意味著什麼?
今年年初,麥肯錫研究了美國女性在媒體、娛樂領域的職業發展現狀。報告發現,即便性別平等運動不斷推進,女性職業發展之路依然要比男性坎坷艱難,尤其在公司高層職位的晉升上,女性更難打破這一瓶頸。
麥肯錫發現,職業初期,女性和男性從業者的數量基本相當,並且女性的晉升概率是男性的兩倍。與其他領域的女性相比,這一階段從事媒體、文娛行業的女性對職業發展充滿著更多期待和信心,有82%的女性希望得到職位晉升,作為對比,在所有行業範圍裡這一數值為71%。
但是很快,媒體業的女性就會發現,隨著職級的每一次上升,女性的身影變得越來越少。
圖片來源:圖蟲Premium
綜合考慮晉升、減員和外部聘任等影響職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後,麥肯錫發現,隨著女性職位的晉升,晉升的難度不斷加大,速度不斷放緩。目前,在美國媒體和娛樂行業,只有27%的高管職位是由女性擔任。同時,處在初級職位的女性離職率很高,大量的女性「消失」在傳媒業的職業發展道路上。
麥肯錫介紹,27%的受訪女性認可「性別是影響自己加薪升職的阻礙因素」的說法,持這一觀點的男性只有7%。另外,有35%的人認為,女性身份將會使自己未來更難得到職業晉升,持相似觀點的男性為15%。
智聯招聘聯合寶寶樹發布《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
今年年初,路透研究社也研究了十個不同國家的200個新聞機構的性別多樣性問題。這項調查發現了相似的結論:儘管從整體看女性員工佔據了大多數,但是只有23%的TOP級編輯是女性,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巴西、芬蘭,高級編輯的隊伍裡,男性數量最多。
雖然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但這項研究也發現了一些進步的跡象。比如,與傳統的印刷媒體相比,在線媒體的女性頂級編輯要更多。
1.2 「女記者更易遭受網絡暴力」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顯著拉近了媒體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便捷的雙向溝通正日益頻繁。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致力於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評論。有些情況下,男記者和女記者更容易成為網絡暴力的承受者,並且是以完全不同的形式。
國際新聞學會(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調查發現,性別是影響記者遭受網絡暴力數量和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該項研究發現,女性記者不僅是網絡攻擊的主要目標,並且要承受更加個人化、具體化的攻擊。與此相對,針對男性記者的網絡攻擊,則往往限於對他們專業能力的批評。IPI執行主任Barbara Trionfi認為,這一現象是社會固有偏見的一種反映。
在社交媒體時代,這些偏見不僅被進一步放大而且得到了加強。但在目前,針對這種網絡暴力,記者可用的法律武器和外界幫助非常有限。更可怕的是,這種網絡攻擊會蓄積、發酵,有時甚至造成真實的物理傷害。比如,《衛報》記者Owen Jones長期以來被網絡仇恨言論攻擊,2019年8月,她在倫敦遭到了反對者襲擊。馬爾他記者Daphne Caruana Galizia因調查政府腐敗案而被謀殺,在此之前,她遭遇了長達數月的網絡暴力……
因Daphne被謀殺而發起的抗議
圖/EC today
與女記者面臨的涉及人格侮辱、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言論不同,針對男性記者的網絡攻擊要「溫和」得多。根據歐洲記者聯合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調查,近一半的女記者遭遇過網絡暴力,由於網絡暴力的存在,她們在社交網絡上正日漸沉默。
1.3 「疫情加劇不平等現象」
7月,一項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發布的調查顯示,在本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新聞編輯部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有所加劇。
這項研究調查了52個國家/地區的共528名記者。結果發現,新冠疫情對女性職工的工資水平、工作壓力和個人生活都帶來了負面影響,約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壓力水平激增。
對此,國際新聞聯合會向全球媒體組織和相關工會發出倡議,呼籲他們將性別平等問題作為優先事項,並積極改善婦女的工作條件。
由於疫情影響,英國政府取消了對企業性別間薪酬差異的信息披露要求,這加大了外界了解男女職工薪酬情況的難度。
圖片來源:圖蟲Premium
在4月4日之前,英國14家媒體公司宣布了自己2019年的相關數據。與2018年相比,64%的公司性別薪酬差距有所擴大。例如,Express Newspapers的性別薪酬差距的中值從2018年的14.6%增長到了2019年的23.3%;經濟學人集團的性別薪酬差距的中值依然是業內最高,達到了29.5%。
雖然蘇格蘭電視臺(STV)在促進性別間薪酬平等方面進展快速(其性別薪酬差距的中值從18.5%下降到了11.9%),但總體而言,這14家媒體公司中,女性的平均薪酬都不及男性。
2.1 「BBC: 「50:50」行動倡議」
為了改變女性在傳媒業的弱勢地位,BBC發起了「50:50」行動倡議,號召在BBC內部節目內容的參與者和貢獻者中,實現女性比例達到50%。
「50:50」行動倡議
具體來看,參與「50:50」活動的節目製作團隊,需要自我監控內容,並用數據確立性別多樣性的基準。在內容製作中,團隊會定期計算性別數據,以便於對照追蹤。「50:50」項目裡,各個團隊還會本著積極競爭和合作的精神與其他團隊分享自己的月度數據。
此外,「50:50」明確,大家可以只衡量能夠被控制的內容,不計算新聞裡被報導內容的核心人物的性別,比如,不計算發表演講的首相的性別,也不計算爆炸事件唯一目擊者的性別,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核心人物,BBC將無法完成報導。但除了這些例外,任何對節目內容有貢獻的人,包括記者、分析師、學者——任何幫助報導和分析新聞的人,都會被納入性別統計系統。
參與50:50行動的團隊數量逐年上升
儘管「50:50」行動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女性的存在和聲量,但在BBC,最好的內容貢獻者的成果一定會被採用,不管他們的性別在50:50比例上有何影響。對BBC而言,質量永遠第一位,「50:50」行動是為了讓內容製作者發現新的女性和男性貢獻者,來強化BBC的新聞和內容體驗。
從實踐中人們發現,團隊定期監控和數據共享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帶來團隊文化上的變革。「50:50」行動使得節目製作團隊在性別多樣性本就不足的領域,如科學、體育等,也能發掘具有多樣性的選題。同時,該行動還進一步地鼓勵了創造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要講的故事,並不斷地用新的聲音、視角豐富自己的產品。
2.2 「《金融時報》:她說or他說」
《金融時報》曾發現,在自己報導的文章中,被引用的女性只佔到了21%。為了讓人們讀到更多樣化的新聞,《金融時報》開始嘗試通過一款機器人來實現報導內容中的性別平衡。該機器人能發現記者是否在文章中過多引用男性言論,並發出警告。
《金融時報》發言人表示:「越來越多的編輯和記者開始意識到了報導中的性別差異,因此我們正努力增加文章中女性聲音的數量。」 據了解,該機器人將通過代詞和名字等信息確定受訪者的性別。當文章缺乏足夠多的女性角色時,機器人會發出提醒。該發言人介紹,這一嘗試將有望被整合到《金融時報》的內容管理系統中,從而鼓勵記者、編輯在進行某一選題時盡一切努力使信息來源的性別多樣化。
金融時報研發的Janet Bot可以識別出哪些面孔是女性,從而來判斷文章是否缺乏女性代表。圖/FT
此外,在2018年,為了提高人們對女性專家的關注和認可,彭博社曾啟動New Voices計劃,旨在建立全球商界和金融界女性的媒體人物資料庫。
彭博社主席Peter Grauer對此表示,這是公司從最高層面制定的戰略基調,他表示多元化和包容性不僅是一種正確的做法,更能解決公司商業上的當務之急,「性別平等這個原則必須融入我們的一切。」
在麥肯錫的報告裡,接受採訪的人力資源部門通常都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致力於追求更大程度上的男女平等。其中,93%的受訪者更是明確表示,性別多樣性是組織的優先事項。但是在管理者看來,相比於女性,男性更不易被外界攻擊、更堅強、更穩定。由於生理差異、社會刻板印象和組織文化等複雜因素,媒體機構對男性從業者的分外「青睞」一直存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種對某一性別的「喜愛」似乎有理有據,但這將觸發惡性循環,進而對新聞業的公共性帶來傷害。由於受到恐嚇、威脅和攻擊,受訪的近三分之一女記者都考慮過離開新聞業。性別多樣性能帶來什麼好處?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回答是:幫助媒體擺脫單一男性視角下的敘事模式,讓新聞報導保持多樣的觀察視角和表達方式。
與男性相比,女性記者對LGBT群體、少數族裔等「小眾」「非主流」話題往往有更多的關注和興趣。如果因為各種影響因素,動搖女性在新聞業中的地位,甚至將她們擠出行業,不僅將帶來從業人員的性別失衡,還會導致報導的失衡。
圖片來源:圖蟲Premium
針對日益嚴重的女性記者遭遇網絡暴力的現象,IPI建議媒體機構通過提供培訓和支持系統幫助女性應對身心壓力。但是,也有評論家指出,這些舉措是治標而非治本。Trionfi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女記者被網絡攻擊、遭受真實的人身傷害,並不僅僅因為她女性的身份,更因為她記者的身份,「任何對女性記者的攻擊,其實質是對新聞業的攻擊。」
聯合國曾表示,讓婦女和女童獲得教育、保健、體面工作並參與政治經濟決策,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造福整個社會和人類。消除所有針對女性的歧視,會在不同的發展領域產生乘數效應。對於媒體機構而言,性別平等不僅能促進報導的多樣性、擴大受眾基數,還能為機構的持續發展、品牌形象帶來利好。
而對於像我們一樣的普通受眾而言,存在於媒體業的性別失衡弊病也並非「遙遠的哭聲」。性別失衡帶來了報導失衡、刻板印象和話題過於集中等「衍生災害」,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總之,媒體業與暴力、偏見和性別歧視所做的鬥爭,恰是對一個龐大群體的利益的維護,也是一個開放平等的新聞業的必需。
參考連結:
1.https://gothamist.com/news/ex-daily-news-reporter-sues-tabloid-says-she-was-fired-discussing-gender-pay-gap
2.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technology-media-and-telecommunications/our-insights/shattering-the-glass-screen
3.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women-and-leadership-news-media-2020-evidence-ten-markets
4.https://phys.org/news/2020-07-gender-inequality-media-pandemic.html
5.https://www.pressgazette.co.uk/gender-pay-gap-pay-disparity-increased-at-six-in-ten-uk-news-media-companies-in-2019/
6.https://www.thenewfederalist.eu/female-journalists-face-violent-abuse-online-journalism-and-democracy-are?lang=fr
7.https://www.bbc.co.uk/5050/5050methodology
8.https://www.bloomberg.com/company/press/bloomberg-marks-launch-of-new-voices-initiative-to-diversify-newsroom-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