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正在逐漸的熱鬧和擁擠起來,美國新政府在延續上任華府的「印太戰略」之際,也正在尋求更大範圍內的對華遏制圈;由於亞太地區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點,歐洲多個大國也開始紛紛重新將目光聚焦向了亞太,如法國在繼1月份派遣了核潛艇趕赴南海活動之後,不日將派遣以兩棲攻擊艦為首的編隊趕赴亞太,並將與日本海自、美軍展開聯合軍演;英國則早在去年就透露,夏季將派遣「女王」號航母趕赴亞太活動。
雖然上述這些域內或域外國家在亞太增強軍事活動主要還是為了自身利益、拓展自身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但其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助拳,搖旗吶喊卻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這意味著同樣受制於美國所謂的三重島鏈的俄羅斯和我方,在同伴不同盟的基礎之上的確有需求在更進一步,共同面對當前的壓力;有媒體在2月20日發布了一篇俄羅斯國際問題專家瓦西裡·卡申的文章,該文章稱,儘管雙方(中俄)目前的對外方向還沒有,並且不太可能走向這一步(指中俄聯盟),然而只要美國方面與前者發生衝突、或是造成迫在眉睫的相關危機,那麼中俄之間很可能會快速的形成一個暫時的攻守同盟;卡申還引述2019年俄羅斯公開其正在為中方協助建造飛彈預警系統一事舉例說,此番合作已明顯凸顯了雙邊的高度信任關係。
事實上的確也是如此,要知道飛彈防禦體系是一個國家在防務、安全範疇非常核心、重要的一環,既然雙方能夠進行深度合作,這足以反映出雙邊戰略互信和默契程度;而如今隨著雙邊在伊朗核問題等諸多國際棘手問題上互相支持,雙方同伴、同行之關係已經非常穩健和牢固,而這本身就是防務領域攻守同盟的一個重要基礎。
如今,隨著美國新政府不斷地在同時擠壓中俄的地緣空間,俄專家提出的前提條件似乎正在逐漸形成;要知道在剛剛過去的G7集團視頻峰會上,美新總統就將中俄並列,表示必須堅定的反對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構成的挑戰,美總統還進一步表示,當前俄羅斯正在尋求削弱大西洋聯盟,呼籲跨大西洋地區國家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陣線,以反擊所謂的中國的「經濟手段」;而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在同一天舉行的慕尼黑年度安全會議,北約秘書長就表示中俄正在嘗試改變規則,北約在繼續擴大對俄羅斯遏制的同時,也要聚焦中國崛起對跨大西洋地區造成的潛在安全影響和衝擊;凡此種種美國正在進行的相關合縱舉措,對中俄進行同時施壓(打壓)和遏制的勢頭,無疑正在成為後兩國組建攻守同盟的重要契機。
怪 聞 驛 站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