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轟轟烈烈的「網課」塵埃漸落,隨著中小學生回流課堂,跨越一個學期的新教育模式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候。從實際學習效果上看,弘文學堂認為,給一個「失敗」的評價不算過分。
眾所周知,「授業」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別論「網課」只是表面上授了業。而更重要的「傳道」與「解惑」在哪裡?面對著冰冷的電腦、早就錄好了的播音腔語數外,孩子們興趣寥寥可想而知。雖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如此,但即使是直播,老師面對著幾十號滿腦袋奇思妙想的小學生,也只能苦笑不得,盡人事聽天命。於是,開學伊始,基本各個學校都安排了測試,考察摸底上學期的學習成果。從弘文學員們的表現看:可以用一塌糊塗來概括,數學、語文還勉強,英語幾乎全軍覆沒,慘不忍睹。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同學,好不容易掌握的一點單詞,忘得一乾二淨,大部分及格就算優秀了!人分三六九等,天賦各個不一。不可否認,每個班級,每個學校總有出類拔萃的孩子,但教育不能光盯著那幾個人,教育之光應該普照四方,讓大多數同學受益。而被資本追捧,讓有關部門又沾沾自喜的「網課」顯然沒有做到。這裡面固然有上馬倉促,技術條件不成熟等等客觀因素,但「網課」給孩子們帶來了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損失是確定無疑的——本來優秀的,下降了;本來中等可上可下的,下來了;本來後進的呢?不說了。「網課」不是不能有,但起碼在現階段,只能作為線下授課的「飯後甜點」。高中以上的成年人開展網課沒有問題,因為絕大多數學員都有了學習的自覺,屬於「馬不揚鞭自奮蹄」型,而且這些學員已經「生就骨頭長就肉」,老師想「傳道」「解惑」也未必有多大用了。而中小學生呢?大部分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自制力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摸底成績預料之中。其次,網課不能「大班哄」。上學期,弘文也開了網課,但一直堅持小班授課(每班絕不超過3人)、一對一授課。雖然跟線下教育總有差別,但因為是熟悉的老師、直播教學,所以學員家長們還是滿意的,從摸底結果看,這些學員也普遍保留了原來的成績,沒有嚴重的下滑。這不是表功,而是事實。實際上,筆者認為:只要超過十人的、無門檻加入的網課,基本就是耍流氓,低價不能成為低質的理由——孩子們的成長時間耽誤不起,這才是最讓人痛心的。
第三,興趣類網課可以考慮讓孩子上。這個興趣,是指孩子的興趣,不是通常意義的「興趣班」。都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是神奇的化學、可以是有趣的地理,可以是史前的生物,啥都可以,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都可以選擇讓孩子上。當然,網路遊戲除外。殺死孩子進取心、謀殺孩子時間的電子遊戲是本世紀最窮兇極惡的殺手,排名第一。
孩子們的未來,誰都無法預測,老師、家長、社會雖然都在想方設法地創造更好的技術,創新更多的教育手段給他們,但教育的本質是人心的修正,而人心又是最難以琢磨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是榮光,更多時候是師者的鞭子,抽得自己體無完膚,也抽得整個民族傷痕累累。人類終將戰勝一個個病痛,疫情籠罩的陰雲終將淡去,也許有一天,實體學校真的不存在了,孩子們都在一個雖然是虛擬但宛如實景的教室裡上課:老師的粉筆頭打在頭上,會感覺到疼;厚厚的鏡片後老師的雙眼一直泛著森然的目光如芒在背;同桌的紙條會瞬間飄進自己的位鬥……也許那時,「網課」會真的帶給我們驚喜,而不是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