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毒村」博社村村治混亂歷史宣告結束
位於陸豐市東南方向的博社村是甲西鎮最大的行政村,離縣城約50公裡,東臨甲子鎮,南靠海濱,西望連綿起伏的海甲山脈,北邊連接山坡荔枝林。
擁有1 .45萬人口的博社村是南方典型的魚米之鄉,民居密集,地方富饒,但令它聞名的卻是「第一毒村」之稱。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村民受暴利影響,鋌而走險從事毒品犯罪活動。數據顯示,2014年陸豐的人均G D P僅是全國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廣東人均GDP的四分之一。製販毒在博社村一度被視為「謀生之道」。
隨著冰毒製作技術和原料的流入,博社村從運輸、販賣的毒品集散地逐漸演變為以製造冰毒為主,存在「產供銷」鏈條的毒品製造地。被列為「涉毒堡壘村」的博社村,給當地乃至全國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人民身心健康都造成了惡劣影響。
近幾年,隨著禁毒整治工作的全面開展,博社村的現狀得到了明顯轉變。「以前部分村民對禁毒工作有牴觸情緒,現在非常配合,還主動提供涉毒線索,勸說涉毒人員自首。」博社村黨支部書記蔡龍秋說,4年多來村內再沒發現過製販毒現象,有村民聞到酸味以為是製毒向村裡舉報,最後發現只是有人釀酒,這一事件從側面說明村民禁毒意識的提高。
除了禁毒工作之外,網格化管理、制定村規民約、重編門牌號碼、安裝視頻監控等規範措施也相繼實施,博社村村治混亂歷史宣告結束。
南都記者了解到,在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財政投入和社會捐贈的支持下,自2014以來共投入幫扶資金3000多萬,主要用於電網改造、後山公園、老人活動中心、烈士紀念碑、道路鋪設、排汙排洪排灌溝整治和學校建設等項目。2017年12月份開始的新農村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中。
「以前走過的小路都不認識了,大街小巷也有很多禁毒的警示牌。」當地村民蔡女士向南都記者表示,村裡近幾年發生了顯而易見的改變。
博社村新修了兩條進村公路,拉起現代電網,小學和幼兒園翻新擴建,水利溝渠得到重修疏通。一度被毒品汙染的水土經過3年淨化後養殖業慢慢復興,曾經遍布製毒窩棚的海邊灘涂已被改造成了大片蝦塘。
蔡龍秋告訴南都記者,最大的改變在於村民的內心,不再有「一夜暴富」和「涉毒致富」的想法。「現在村裡的人口為9000多人,有5000多人外出務工、做生意,在珠江三角一帶的佔多數。」蔡龍秋說,目前村裡養豬、牛的有50多戶,養蝦、蟹、魚的有80多戶,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常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