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把根域名伺服器封了,中國會從網絡上消失?

2021-02-24 51CTO技術棧

自從美國宣布「清潔網絡」行動後,很多懂點網絡的人,第一反應是,美國人會下手根域名伺服器嗎?

這種憂慮可不是一年兩年了。

2014 年 6 月 24 日的《人民日報》上引用專家發言:

「目前美國掌握著全球網際網路 13 臺域名根伺服器中的 10 臺。理論上,只要在根伺服器上屏蔽該國家域名,就能讓這個國家的國家頂級域名網站在網絡上瞬間「消失」。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具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制網權,有能力威懾他國的網絡邊疆和網絡主權。譬如,伊拉克戰爭期間,在美國政府授意下,伊拉克頂級域名「.iq」的申請和解析工作被終止,所有網址以「.iq」為後綴的網站從網際網路蒸發。」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雜誌 2014 年第 10 期的一篇文章寫道:

「2004 年,由於與利比亞在頂級域名管理權問題上發生爭執,美國終止了利比亞的頂級域名 .LY 的解析服務,導致利比亞從網絡中消失 3 天。」

對此,我們需要害怕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制措施?不是專家,還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這需要了解 DNS 的工作原理,了解根域名的管理機制。

這裡先給出簡要回答: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並不是沒有辦法。一句話原因:雖然根不在我們手裡,但我們有鏡像。

先了解點基本概念,懂 DNS 的可以直接跳過本節。

DNS 就是將域名轉換為 IP 的,因為我們人類的記憶力太差,根本記不住 IP,而電腦通信又必須用 IP。

所以人類發明了域名,讓我們可以記住 baidu.com、taobao.com 這種還算能記得住的域名。然後通過 DNS,將這些域名轉換為電腦需要的 IP。

每個電腦裡面都設置了本地 DNS 伺服器(簡稱 LDNS),需要的時候,就向 LDNS 發出請求,LDNS 在網上問權威域名伺服器(簡稱權威 DNS),有時候問一家是不夠的,要問一大圈下來,最後才能得到答案。

問我一個域名,我告訴你 IP,如果我不知道,我告訴你誰可能知道,你再去問它。

當 LDNS 啥都不知道的時候(也即沒有任何緩存),就去問根 DNS,根能告訴 LDNS 下一步該問誰。

13個,其中 10 個在美國,英國和瑞典各 1 個,日本 1 個。

https://www.internic.net/domain/named.root

打開可以看到,裡面有 13 個根的名字和 IP,其名字從 A.root-servers.net 到 M.root-servers.net。

A 開頭那個簡稱 A 根,是主根,其他 12 個(B、C、D、E、F、G、H、I、J、K、L、M)是輔根。

本節看不懂沒關係(一般人都看不懂),你只需要知道,由於歷史原因和技術原因,對於 IPv4 而言,根 DNS 只能有 13 個 IP。

正宗答案是:DNS 主要使用 UDP 數據報傳送報文,不含前面的各種頭部,DNS 報文要求被控制在 512 字節之內( RFC1035 ),主要考慮是這個大小几乎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暢通無阻,不會因為路徑中某個 MTU 太小( MTU 通常總會 >= 576,見 RFC791 )而導致 IP 分片,從而預防了各種不可預期的後果。

而每一個根 DNS 在 DNS 報文中都要佔用一定的字節數,比如根的名稱、TTL、IP 地址等。

這樣,13 個根域名伺服器基本上就把空間佔差不多了,剩餘的字節還要用於包裝 DNS 報頭以及其它協議參數,所以根域名伺服器不易太多,13 個算是比較合適的數目。

具體可以看一下「Why 13 DNS root servers?」這篇文章。

和很多人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這 13 個根域名伺服器,並不是只有 13 臺物理的伺服器。

這 13 個根,只是一個邏輯上的概念,每個根 DNS,背後都有多臺真正的物理伺服器在工作!

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全球一共有 1097 個根伺服器。每一個根都有若干個鏡像,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地方。

這個數目在不斷上漲,去年 10 月 1 日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閱兵的時候,我看了一下,是 1015 個伺服器。
這 13 個根由 12 個獨立的機構管理,比如A根和J根都是由 Verisign 公司管理,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A 根在全球各地有 53 個站點,J 根有 185 個站點。L 根由 ICANN 管理,全球有 167 個站點,其中北京 2 個,上海 1 個。

在 root-servers 網站上 5,可以查到所有這些根伺服器的分布,從網站展示的根鏡像伺服器地圖上看(2020 年 8 月 12 日),北京有 5 個根鏡像伺服器,上海 1 個,杭州 2 個,武漢 1 個、鄭州 1 個、西寧 1 個、貴陽 1 個、廣州 1 個、香港 9 個,臺北 6 個。

包含港澳臺部分,我國一共有 28 個根鏡像。我國境內發出的對根 DNS 的請求,其實都由鏡像完成了。這一點後面會解釋。

現在,為了增長知識,你該硬著頭皮看一些 DNS 細節了。

對於 IT 從業者,希望你能理解並牢牢記住本節的內容。因為你遲早會遇到有關 DNS 的困惑。

先介紹一下域名的級別:.代表根域名, .com 這種是頂級域名,也叫一級域名,baidu.com 這種叫二級域名, www.baidu.com 這種叫三級域名,依次類推。

註:也有其他叫法的,反正你知道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再介紹一下最常見的兩種域名伺服器:

權威 DNS:負責對請求作出權威的回答。權威 DNS 中存儲著記錄,最常見的 3 種:A 記錄(記錄某域名和其 IP 的對應),NS 記錄(記錄某域名和負責解析該域的權威 DNS),CNAME 記錄(負責記錄某域名及其別名)。

權威能直接回答的,就回 A 記錄;需要其他權威 DNS 回答的,就回 NS 記錄,然後 LDNS 再去找其他權威 DNS 問;如果該記錄是別名類型的,就回 CNAME,LDNS 就會再去解析別名。

遞歸 DNS:通常就是 LDNS,它接受終端的域名查詢請求,負責在網上問一圈後,將答案返回終端。

現在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終端請求 www.baidu.com 這個域名的 IP。

在沒有緩存時,LDNS 會從根 DNS 問起:

LDNS 問根 DNS 說:「www.baidu.com 的 IP 是多少啊?」。

根 DNS 說:「我哪有時間管你這麼細的問題,你去問 com 頂級域的 DNS 吧,我只管到頂級域,喏,這些是 com 頂級域 DNS 的名字和 IP,你去問它們吧」。(以 NS 記錄回應)

LDNS 又忙問 com 的權威 DNS,com 權威 DNS 說:「你問的這是三級域名,我不管這麼多,你去問 baidu.com 的權威 DNS 吧,它的名字是 ns.baidu.com,他的 IP 是 XXX(這裡可能給出多個權威 DNS)」。

LDNS 繼續問 baidu.com 的權威 DNS,這次痛快,因為 www.baidu.com 正是它管的,它可能直接給出 A 記錄,也可能給出 CNAME 記錄,如果是前者,就直接得到 IP,如果是後者,就需要對別名再做查詢。

最終,LDNS 得到 www.baidu.com 的 IP,並將其返回給終端。

細心的人會問,在第 1 步中,LDNS 問根 DNS 的時候,他是怎麼知道根 DNS 的 IP 的?

這 13 個 IP 通常是預先配置在 LDNS 裡面的。在 LDNS 初始化 DNS 緩存或者緩存失效的時候,LDNS 向自己被預先配置的這些 IP 中的一個,發起對根的查詢(也即詢問 . 的 NS 記錄),獲得最新的根 DNS 的信息。

對於 DNS 伺服器軟體而言,這 13 個 IP,配置在根提示文件(root hints file)中,可能是 named.cache 或 root.ca 或 root.hints 等等之類的文件。

上面就是各種教科書中都會講到的 DNS 查詢過程,但實際上,沒有這麼麻煩,因為各個層面都是有緩存的。

實際 DNS 查詢的過程,是這樣的:(舉個例子,比如用戶在瀏覽器中輸入這個域名:123.abc.qq.com.cn)

瀏覽器會先看自身有沒有對這個域名的緩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沒有,就去問作業系統,作業系統也會去看自己的緩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沒有,再去 hosts 文件看,也沒有,才會去問 LDNS。
LDNS 會去先看看自己有沒有 123.abc.qq.com.cn 的 A 記錄,要有就直接返回,要沒有,就去看有沒有 abc.qq.com.cn 的 NS 記錄,如果有,就去問它要答案,如果沒有,就去看有無 qq.com.cn 的 NS 的記錄,如果有,就去問它,沒有就去看有無 com.cn 的 DNS,還沒有就去看有無 cn 的 DNS,如果連 cn 的 NS 記錄都沒有,才去問根。

所以,有了緩存以後,教科書上那種從根問起的情況,實際上很少發生。只有在各處都沒有緩存的時候,我們才會問根。

根鏡像承擔起和根一樣的功能。

根 DNS 中,最重要的文件就是根區文件(Root Zone file)。所有頂級域名記錄都存在根區文件中。

輔根從主根同步數據,根鏡像從根同步數據。最終,所有根和鏡像都有著同樣的根區文件。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根鏡像和根有著同樣的 IP。

我們知道,全球有一千多個根鏡像,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它們一起共享 13 個 IP!

對的,因為只有 13 個根。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任播( Anycast,又譯泛播)技術。

不關心技術細節的,請直接看本節的最後一句。任播最初由 RFC1546 提出,主要用在 DNS 根伺服器上。

任播是指在 IP 網絡上通過一個 IP 地址標識一組提供特定服務的主機,服務訪問方並不關心提供服務具體是哪一臺主機提供的,訪問該地址的報文可以被 IP 網絡路由到「最近」的一個(最好也只是一個,別送到多個)伺服器上。

這裡「最近」可以是指路由器跳數、伺服器負載、伺服器吞吐量、客戶和伺服器之間的往返時間( RTT,round trip time )、鏈路的可用帶寬等特徵值。

這樣,一方面,用戶可以就近訪問;另一方面,即便部分根出現故障也沒事。有些同學可能聯想到負載均衡,沒錯,大致上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中國用戶來說,對根的請求,一般不會跑到美國去,而是通過任播技術路由到中國境內的根鏡像上。

根 DNS 目前由 12 家機構管理。A 根是主根,由美國公司 Verisign 管理。根 DNS 中最重要的文件,根區文件,由 ICANN 管理。

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是成立於 1998 年的一家註冊在美國的非營利性組織。

根 DNS 管理的歷史變遷過程還是比較複雜的。這裡簡要說一下。DNS 最初的技術開發者與管理者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 Jon Postel 博士,他掌管網際網路初期根 DNS 的管理和分配。

1988 年,美國政府要求 Jon Postel 採取更安全和更合理的措施來保證網際網路核心資源的分配和管理。

於是,大名鼎鼎的 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網際網路數字分配機構)被組建,並在 DARPA 和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ISI)的合同下管理。

IANA 負責網際網路全局編號和編碼的管理與協調,之所以需要這麼個機構,是因為網際網路協議的值或參數,必須是全球唯一的,否則無法互聯互通,比如 HTTP 協議默認都在 80 埠等待用戶請求,而 404 編碼則一致代表"未找到頁面」。IANA 主要職責包括 IP 地址段的分配、協議代碼和編號的分配(如協議號、埠號)、自治系統編號 (ASN) 分配、DNS 根區管理(包括通用頂級域名 gTLD 以及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 ccTLD 管理)等。

1998 年 ICANN 成立之後,美國商務部以合同形式,委託 ICANN 承擔 IANA 日常運行,IANA 從 ISI 轉移到 ICANN 之下。

對於頂級域名的管理,ICANN 的政策是,每個頂級域名(像 com、cn、org 這種頂級域名,目前有 1000 多個)都找一個託管商,該域名的所有事項都由託管商負責。

.cn 域名的託管商是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它決定 .cn 域名的各種政策。.com、.net 、.name、.gov 這四個頂級域名都由 Verisign 公司託管。

Verisign 和 ICANN 還是鬧過幾次不愉快的:

2003 年,Verisign 推出了一項新業務 Site Finder,用戶訪問沒有註冊過的 .com 或 .net 域名,都會被導向 Verisign 的網站。

這意味著,它事實上擁有了所有沒有註冊過的 .com 和 .net 域名。幾天之內,Verisign 就擠入了全世界的前 10 大網站。

ICANN 要求 Verisign 立刻停止該業務,否則將終止域名託管合同。Verisign 屈服了,停止了這項業務,但是接著就把 ICANN 告上了法庭,要求法庭釐請兩者之間的合同,ICANN 到底有沒有權力幹涉它的業務。

2006 年底,他們達成了庭外和解。ICANN 同意延長 Verisign 的頂級域名託管合同,並且同意 Verisign 向消費者收取的單個域名註冊費的上限,從 6 美元提高到了 7.85 美元。

這個費用標準,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你去註冊一個 .com 或 .net 域名,所交的錢有 0.18 美元是 ICANN 收取的管理費,7.85 美元是 Verisign 收取的託管費,其餘的錢就是域名零售商的費用。

雖然是 ICANN 運營著 IANA,但畢竟是在美國政府的合同管理之下,全球各國以及民間人士頗有微詞,一致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徹底退出。

2014 年 3 月 14 日,美國商務部國家通訊與信息管理局(NTIA)宣布願意將 IANA 的管理權完全移交給 ICANN,並要求 ICANN 制定移交計劃。

NTIA 尤其強調,移交計劃要強化多利益相關方模式,不能以政府間組織或政府領導的組織取代當前 NTIA 扮演的角色。

2016 年 3 月 17 日,ICANN 向 NTIA 提交了移交計劃。2016 年 6 月 9 日,NTIA 公布審核意見,表示 ICANN 提交的移交計劃滿足了此前設定的條件。

2016 年 8 月 16 日,NTIA 宣布不再延期現有合同。

雖然遇到一些阻撓,最終,2016 年 10 月 1 日,ICANN 和美國商務部之間關於 IANA 職能的合同到期且不再續約,ICANN 徹底成為獨立的非營利機構。

IANA 部門的員工和其他的相關資源都被轉移到 ICANN 新設立的附屬機構 PTI(Public Technical Identifiers,公共技術標識符)中。

ICANN 使用全球多利益相關方治理模型(global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model)進行管理。

PTI 董事會共 5 席,3 席由 ICANN 委派,2 席由全球網際網路社群代表組成提名委員會產生。

2017 年 2 月,ICANN 發布 PTI 董事競選公告,經半年多輪面試及背景調查,提名委員會於 2017 年 10 月 26 日宣布我國北龍中網的王偉與另一歐洲代表中選。

又經一個半月的利益衝突審查,2017 年 12 月 13 日 ICANN 董事會正式確認王偉當選。

從目前我所找到的資料看,自 2003 年以來,我國在不斷引進根鏡像,尤其是去年,根鏡像個數增速很快。

2003 年,中國電信引入了國內第一個根鏡像節點(F 根)。

2005 年,I 根伺服器運行機構在 CNNIC 設立了中國第二個根鏡像(I 根)。

2006 年,中國聯通(原中國網通)與美國 VeriSign 公司合作, 在國內正式開通J根鏡像伺服器,同時引入了全球最大的兩個頂級域名 「.COM」和「.NET」鏡像節點;引進這些鏡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根域名和頂級域名的解析性能。

2014 年,世紀互聯與 ICANN 合作在中國增設L根域名伺服器鏡像。
2019 年 6 月 24 日,工信部批准 CNNIC 設立六臺域名根鏡像伺服器(F、I、K、L)。

這六臺域名根伺服器編號為 JX0001F、JX0002F、JX0003I、JX0004K、JX0005L 和 JX0006L12,並批准網際網路域名系統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ZDNS)設立 L 根鏡像伺服器 JX0007L13。

2019 年 11 月 6 日,工信部批覆同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設立 L 根鏡像伺服器,編號分別為 JX0008L、JX0009L。

2019 年 12 月 5 日,工信部批覆同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設立域名根伺服器(K根鏡像伺服器),編號為 JX0010K。

2019 年 12 月 9 日,工信部批覆同意 CNNIC 設立域名根伺服器(J、K 根鏡像伺服器),編號分別為 JX0011J、JX0012K。

從工信部的批文中可以了解到,相關單位負責根鏡像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工作,維護國家利益和用戶權益,並接受工信部的管理和監督檢查。

工信部在給 CNNIC 的批文中寫道:「你中心應嚴格遵守《網際網路域名管理辦法》《通信網絡安全防護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及行業管理規定,接受我部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建立符合我部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統並與我部指定的管理系統對接,保證域名根伺服器安全、可靠運行,為用戶提供安全、方便的域名服務,保障服務質量,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國家利益和用戶權益。」

雖然 ICANN 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機構,但如果美國政府動用強制力量,A 根(主根)的內容仍然存在被篡改的可能。也就是根區文件可以被篡改。

會怎麼篡改?我們先看看根區文件長什麼樣。從 ICANN 官網上可以下載根區文件:

https://www.iana.org/domains/root/files

該文件保存所有頂級域名的信息,目前大小為 2.2M,2 萬餘行。每當有頂級域名的變動時,該文件就會更新。

我們可以看到,和 cn 域名解析相關的記錄也就那麼幾十行:

如果刪除和 cn 相關的那些行,很快,就會同步到所有的根中。然後,在所有的緩存都過期之後,全球所有人都訪問不了 .cn 後綴的網站。

因為我們維護著根鏡像,所以我們控制著鏡像中的內容。而中國境內的對根的訪問,通過我們的運營商,都會落到對我國根鏡像的訪問上。

我們可以不同步關於 cn 的修改。就這麼簡單。可以簡單寫個程序,每次同步完立刻加上 cn 記錄。

也可以自己搭個主根,完全不和美國的根同步。(相當於另立中央了)當然,世界各地不在我們管理之下的根和根鏡像,如果不加行動,仍然會同步這些刪除。

那麼,除了中國自己,其他國家的人都無法訪問 .cn 網站。但是,這些國家很快就會有響應,凡是想訪問 .cn 網站的國家,都會把 cn 記錄加回去,並拒絕同步美國刪去的這幾行。

最終,只有美國人,訪問不了 .cn 網站。

綜上分析,我認為美國這麼做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一招過於低劣,將會讓美國政府完全顏面掃地,並失去今後在網際網路領域的任何話語權。

而 ICANN 也將失去公信力,整個網際網路世界,會推選使用新的機構和新的主根。

因為網際網路世界的一貫準則就是:如有封禁,就繞過它。

最後,我們看看本文開頭所提的兩個斷網事件是怎麼回事。

關於伊拉克域名事件,可以看看清華大學段海新教授的文章:

「伊拉克域名 .IQ 被美國刪除的背後以及早期的根域名管理」,裡面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說的很清楚。主要原因是 .iq 域名的前任管理者於 2002 年被關進監獄,新任管理者(NCMC)於 2005 年才提出申請,而 IANA 當時還考慮徵求新舊代理雙方對新授權的一致認可,所以才出現了所謂的「申請和解析工作被終止」。

「利比亞國家頂級域名(.LY)中止服務始末」,事實情況是參與運營 .LY 的兩家機構因爭奪歸屬權而內鬥的結果(其中一方關閉了 .LY 域名伺服器的解析)。經過這番變亂,2004 年 10 月,ICANN 批准將 .LY 授予利比亞郵電總公司,.LY 事件算是塵埃落定。

本文中提到的風險和應對,主要是我個人的分析,下面看看業內專家的說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吳建平在 2019 年的一次訪談中表示,DNS 根域名伺服器不是網際網路的「核按鈕」。全球網際網路根域名伺服器運行者,不可能同時關閉所有的根伺服器,包括影子伺服器。

網際網路域名系統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任毛偉表示:

網際網路專家一直都在不斷完善域名根系統安全保障機制,就算真的斷「根」了,也有應急方法來解決。在境內,可以採用根區數據備份並搭建應急根伺服器來解決;在全球層面,可以用根鏡像、IPv6 環境下的根伺服器數量擴展、根伺服器運行機構備選機制等方法來解決。

現在,了解了這麼多,關於根域名伺服器,你是不是放心了很多。

作者:衛劍釩

編輯:陶家龍

出處:轉載自公眾號微月人話

相關焦點

  • 美國要將中國隔離在國際網際網路之外,只差斷根伺服器了?答案來了
    美國關閉根伺服器分分鐘癱瘓中國網絡?專家:無稽之談!美國斷了根伺服器,並不能讓中國斷網,主要影響的是國際互通,比如國外網民可能訪問不了中國的一些網站,但並不影響中國的網民訪問中國的網站。 要知道,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停止對伊拉克的域名解析,讓伊拉克從網際網路消失;2004年4月,美國就給利比亞斷網,讓利比亞從網際網路上消失了3天。 於是,很多人就很擔憂這個問題,一旦美國也對中國這樣做了,一旦被我們真的被美國斷網了,我們該怎麼辦?
  • 爆料 一塵網被關閉,域名已被封!一塵郵票交易網被網信已註銷備案官方公告!
    頭條:一塵網被關閉,域名已被封!一塵郵票交易網被網信已註銷備案官方公告!文章二:爆料 | 孫中山三地小全張 發行量僅73萬版 澳門郵政消息!文章三:新郵 | 《中國燈塔》網廳線上線下敞開賣,11月4日後每周或加量!
  • 2014年高價交易的英文域名
  • 分析:白牌及中國伺服器廠商與美國巨頭齊頭並進
    有分析師對IDC 2016年第四季度伺服器市場季度報告的數據進行梳理,發現思科呈現下滑趨勢,白牌伺服器製造商和中國廠商正在趕超以前佔主導地位的美國伺服器廠商
  • 國際半導體協會: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美國每年損失50億美元/聯想:已就常程違約申請勞動仲裁/盜版網站 「海盜灣」多個頂級域名被賣
    ,如果將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製造公司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將會損害美國自己的利益。根據路透社的報導,該協會在信中稱,中芯國際每年在美國購買的設備和材料金額高達 50 億美元,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將使美國更難為其提供產品,從而損害美國的技術優勢。此前,美國已將 300 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隨著受制裁的中國企業的增多,對美國上遊企業的衝擊也將越來越大。
  • 微信群善後:微信要被美國封了 ,海外華人如何應對
    靠譜,美國政府放風了。先是印度封了59個中國App,蓬卿7月1日記者會上讚賞,記者問到美國如何是否封,蓬點頭。然後是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7月8日說:微信為中方收集數據,他們不光管他們境內的人,NBA事件說明,境外其他國家的人的自那由也幹涉(youtu.be/fwqjAz-Dsa 補0)這是美國高官第一次暗示微信給美國國安帶來風險。7月12日納瓦羅又明確點名微信為國安風險。
  • 一則鬼故事:如果全世界程式設計師都消失了
    程式設計師一消失,世界上所有的程序代碼將無法再更新了···首先,不會再有任何新的電子產品、應用APP、網際網路服務誕生了,因為沒有人再寫哪怕一行代碼。其次,產品經理、軟體測試這些崗位也可以下崗了,因為不再有新的產品需要設計和測試了。一周之後,網際網路公司伺服器開始出現異常崩潰,網絡服務開始不穩定,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每天收到大量投訴,客服應接不暇。
  • 美國突然下毒手,中國大使館帳號被封,理由很無恥
    「信息斬首」,8000萬粉絲瞬間消失,現在又將信息封鎖的槍口調轉對準了中國。並且這已經不是美國的信息資本大鱷,第一次對中國露出獠牙了,在涉港問題上,推特聲稱為了「透明開放」封禁了四千多個中國帳號。疫情期間更是放大招,污衊中國「散播虛假信息」,狂刪17萬個「中國帳號」。別說污衊中國「散播虛假信息」,連這些帳號是不是中國的,都要打上一個問號,畢竟前一句是屁話,後一句很大可能也是屁話,誰知道是不是美國自導自演的鬧劇呢?
  • 重生員工:《Apex英雄》中國玩家總數少 但被封外掛多
    對此,微博上一位重生娛樂的員工@Prog-Veka也談到了遊戲內的外掛問題,並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更詳細的情況。  Prog-Veka表示,上周收到的郵件表示已經封禁了十幾萬個外掛帳號,且郵件特意提到大部分來自中國,然而中國玩家佔總玩家比例很小。同時,官方封外掛的力度很強,相比起來歐美伺服器的環境也還不錯,因此他也規勸那些開掛的玩家,「別他媽給自己民族丟人了。」
  • 半個美國網際網路癱瘓,大部分入侵黑客來自中俄:大選前的這些異兆是偶然嗎?
    10月21日晚,域名伺服器管理服務供應商Dyn宣布,該公司在當地時間周五遭遇了DDoS攻擊,從而導致許多大型網站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的用戶無法登陸,英國、西班牙、巴西、南韓、印度也受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黑客組織「無名氏」及「新世界黑客」承認責任,後者成員大多來自中國及俄羅斯。美國國土安全部及聯邦調查局正調查事件。
  • 全美網絡癱瘓,幫兇是家中國公司?杭州雄邁喊冤:漏洞早補了
    一場大規模的網際網路癱瘓席捲了美國,讓一家中國科技公司被放到聚光燈下。10月21日,美國域名伺服器管理服務供應商Dyn遭受惡意軟體侵襲,導致數十家網站宕機,兩個半小時後之後,才開始陸續恢復,包括推特、亞馬遜、Paypal等在內的多家知名網站無法登陸。
  • 闢謠: 美軍突襲法蘭克福,並繳獲電腦伺服器? 製造假新聞的成本太低了.
    當戈莫特把Andreas Schubert轉發的一張帶有文字的圖片作為可靠信息來源時,他應該知道,這不是Schubert的原創,因為Schubert自己也在推特上註明,Netzfund,即在網絡上找到了。對於我而言,要麼Schubert自己也不知道是誰先發了那條被他在11月8號轉發的信息。
  • 感染幾百萬電腦的殭屍網絡剛剛被關閉,病毒覆蓋全球223個國家
    這個「殭屍」可不是中國電影中的「殭屍」,而是一種病毒網絡,殭屍網絡(英文名稱叫BotNet),是網際網路上受到黑客集中控制的一群計算機,往往被黑客用來發起大規模的網絡攻擊。美國聯邦調查局、歐洲刑警組織和其他與網絡安全公司合作的機構參與了此次行動,逮捕了「仙女座」殭屍網絡的組織者。
  • 科學: 美國21年來首次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獲得總分第一
  • 寧波查處首例網絡傳播色情「寫真視頻」行政案
    7月31日,記者從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悉,寧波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於近日成功查辦了首例以「美女寫真」視頻形式網絡傳播色情信息的行政案件。網站開辦人被處以罰款16萬元的行政處罰,2個非法網站被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