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師對IDC 2016年第四季度伺服器市場季度報告的數據進行梳理,發現思科呈現下滑趨勢,白牌伺服器製造商和中國廠商正在趕超以前佔主導地位的美國伺服器廠商。
下面是IDC的2016年第四季度伺服器出貨量市場份額:
戴爾:21%
HPE:20.3%
聯想:8.6%
思科:3.3%
其他:46.8%
Stifel分析師、管理總監Aaron Rakers認為,目前伺服器出貨量的下滑是由於「英特爾2017年下半年更新Skylake Purley之前的需求停滯」。受到非傳統伺服器廠商的推動,伺服器市場仍然有潛在的增長。
他說,IDC 2016年的數據顯示了伺服器廠商出貨量份額的同比變化:
他預期,中國伺服器提供商華為、浪潮和曙光的伺服器出貨量在同期內分別增長了44%、20%和11%,下面的表格是根據IDC歷史數據顯示出多個季度以來ODM和中國伺服器市場份額的崛起:
上圖中的折線顯示了HPE、戴爾、IBM/聯想伺服器出貨量,第二條線顯示了整體伺服器出貨量數據,減去HPE、戴爾、IBM/聯想。這讓我們能夠看到三大廠商自從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如何逐漸丟失市場份額,而其他提供商——也就是臺灣白牌伺服器例如超微和廣達,以及三大中國廠商華為、浪潮和曙光——在贏得更多份額。
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沒有關於中國三大廠商華為、浪潮和曙光作為一個整體與臺灣ODM/超大規模提供商的對比數據。
Raker建議我們應該注意:
1、中國在整個伺服器市場中越來越強大
2、工作負載遷移到公有雲
3、軟體定義數據中心(軟體定義存儲、NFV等)的持續採用推動著來Tier 2/3廠商和ODM廠商的強勁需求
他預測第三種趨勢會持續下去。
Rakers指出,對於思科來說,「IDC的數據表明,刀片在該公司12個月出貨量中佔比大約62%,低於一年前的65%。在12月這個季度,思科的刀片伺服器出貨量同比減少9.8%,機架伺服器同比減少3.7%。現在思科在機架伺服器市場的份額為1.9%,略低於去年同期的2%。」
這意味著思科對機架伺服器產品業務沒有足夠的重視,而是集中於刀片伺服器。
評論
上圖中顯示的趨勢是否可逆?如果批量製造是降低成本的關鍵,那麼就是不可逆的,而且思科、戴爾和HPE的市場份額將逐漸被侵蝕。
也許他們應該接受向下垂直集成的想法,並嘗試收購超微或者廣達。畢竟,希捷和西數現在都有他們自己的磁碟驅動器供應鏈,在遠東地區都有組件工廠。如果這適用於美國磁碟驅動器廠商的話,那為什麼美國伺服器廠商不試試呢?
最後奇怪的是,聯想的出貨份額在減少,可能是因為收購的IBM x86伺服器業務主要是在中國市場之外的,聯想還沒能夠增長中國市場的收入,或者把足夠多的伺服器出貨給超大規模客戶以彌補其他方面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