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5-03-24羅超
2015年伊始,汽車與網際網路的結合似乎「又加快了步伐」。3月23日騰訊、富士康和和諧汽車達成「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戰略合作,三方將在河南鄭州展開「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領域的創新合作;同日,北京汽車與樂視控股在香港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網際網路智能汽車生態系統。3月12日,阿里巴巴與上汽子公司宣布各出資5億元成立網際網路汽車研發公司,首款網際網路汽車有望2016年上市。李彥宏在年初則透露百度無人駕駛汽車有望年底推出,並願與汽車廠商開放合作。這幾天智能電動車翹楚Tesla創始人Elon Musk即將再訪中國,在新帥上任之後力圖中國市場。
看上去,智能汽車又「熱」了,一些媒體將這樣的趨勢解讀為「網際網路汽車成為BAT的新戰場」。實際上,這樣的現象再熟悉不過:2014年,蘋果CarPlay、Android Auto相繼推出,BAT等網際網路巨頭便紛紛進入過一次「網際網路汽車」領域了:百度推出CarNet智能車載系統、騰訊推出了OBD盒子路寶,阿里與上汽的合作在去年7月便已經宣布了一次,當時大家同樣認為BAT要做智能汽車了。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做汽車,與Tesla不在一個層次
年初的舉動,更像是「造勢之舉」。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越來越親睞融入網際網路概念,高科技概念以提升自己在資本市場的預期價值。網際網路公司同樣需要藉助「網際網路+」「智能汽車」「無人駕駛」這些熱門概念來吸引關注。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在汽車領域的動作,與Tesla並不是一回事兒。
騰訊與富士康、和諧汽車合作項目取名為「網際網路+」,並且得到鄭州政府扶持,或許是應景之舉。「網際網路+」是兩會上被李克強總理普及到大眾並成為2015年的新概念的,三方合作並沒有表示要做汽車,而是在鄭州就「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領域展開創新合作,比較模糊。三個合作夥伴中並沒有一家是造車的,和諧汽車是一家汽車營銷和服務商。雖然收購了浙江綠野汽車具備做電動車的能力,但並不是汽車大廠,合作還明確表示在鄭州展開。估計真正做的事情,是汽車周邊、車載智能設備的研發,這是富士康具備的能力。
樂視與北京汽車的合作,與CarPlay、Android Auto,本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不在一個層次。公開報導顯示雙方合作內容如下:北京汽車將為「樂視超級汽車」提供硬體層面的支持,樂視則將為北京汽車提供「網際網路智能汽車」的智能系統、LeUI作業系統、車聯網系統。雙方合作的首款產品將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正式亮相。點對點的合作與CarPlay、Android Auto等大平臺一下籠絡數家世界知名汽車大廠,還不在一個級別。
還有,樂視並無自己的作業系統(樂視TV的OS是基於Android的),LeUI同樣是基於Android定製。對於大部分汽車廠而言都可以基於Android Auto定製。選擇與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合作,只不過是看中其軟體開發能力以及內容等相關資源,因此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在汽車廠面前並沒有話語權,無法做到像Tesla那樣來定義一款汽車(Tesla車載系統基於Linux,而非Android,並不依賴於Google等巨頭)。不只是樂視,與上汽合作的阿里巴巴、與富士康合作的騰訊,都沒有自己的系統。
Tesla有兩大創新,或者說出眾之處:一個是完全基於網際網路的車內交互控制,標誌就是一塊大平板取代大部分車內物理按鈕;一個是電池以及充電技術。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進軍汽車領域,只有騰訊是明確表示要做智能電動車領域創新,樂視、阿里、百度是否要做電動車尚不可知。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進入汽車行業,與Tesla做的事情並不是一回事,並未在一個層面競爭。
與無人駕駛汽車並無關係,無人駕駛汽車遙不可及
騰訊本次與富士康合作、阿里與上汽合作、樂視與北汽合作,與車聯網有關係、與車載智能有關,但與無人駕駛汽車並無半點關係。智能汽車與無人駕駛汽車往往被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此前筆者曾做過一個歸類,圍繞汽車的智能化,或者說汽車與科技的結合可以分為7層,第1層最徹底,以此類推。
終極智能:無人駕駛,雲端調度——Google無人駕駛汽車;
整車智能:汽車出廠便融入了網際網路交互界面和服務,不依賴第三方系統,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Tesla;
OBD智能:藉助OBD接口,打破汽車信息壁壘,將冰冷的汽車指標數據變為可利用的信息,排障、告警、防盜、定位、胎壓、油耗、駕駛技能等,譬如路寶、優駕;
車載智能:可拆卸、可拼裝、可後裝的車載硬體,胎壓檢測器、車鎖、行車記錄儀、導航儀、車載娛樂設備、後視鏡、車載電話、車載空氣淨化器都在智能化。
汽車系統:汽車的車載系統或者導航儀運行智能作業系統,可安裝和卸載第三方App。CarPlay、Android Auto和CarNet均屬此類。
汽車應用:以汽車為場景的網際網路應用,如路況應用、導航App、車內娛樂系統、打車App、車螞蟻汽車服務App。
汽車周邊:圍繞汽車的智能方案,智能停車、智能車庫、智能交通、Uber、P2P租車等都可以算,與車有關的科技應用。
全球來看,最徹底的終極智能,並未進入應用階段。Google無人駕駛汽車最早2010年便已上路,幾年下來依然處於原型階段,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也承認其很初級。實際上中國一些高校和機構同樣在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研究,包括百度。不管是在技術還是管理方面都還存在不少應用難題。如果它真的可以進入商業化階段確實是一個很牛的產品,不過,不是現在。阿里、騰訊、樂視們的汽車計劃,與無人駕駛汽車毫無瓜葛。百度作為最技術範兒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研發無人駕駛汽車,同樣只是為了研發和形象,就像筷搜、無人自行車一樣,不是為了市場目的。
正如第一部分所描述,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做汽車,也未進入第二層的智能,即整車智能,因為沒有一家網際網路巨頭可以像特斯拉這樣去定義一款汽車,從汽車到車內硬體到作業系統。它們更擅長的是上層應用——基於Android。傳統汽車廠商不會坐以待斃,Tesla在交互控制、車內智能上能做到的,它們也要做到,選擇與網際網路公司合作,不失為辦法之一。沒有網際網路公司,通過後裝設備廠商,或者自己研發,同樣可達成目標。只不過現在試著在概念、營銷上搭上網際網路的順風車。
OBD智能,網際網路公司已嘗試,騰訊路寶合作,市場反響一般,並沒有像微信等騰訊系App一樣佔據市場。車載智能,硬體設備短期內,不會是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菜。現在大家做手機這麼積極,接下來也有可能在車載智能硬體上會開始布局。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真正能有所作為的智能化,恐怕還是汽車系統、汽車應用和汽車周邊上。與其說它們要「造車」,不如說它們要進入汽車,讓用戶可以在汽車裡面使用其服務,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場景,尤其是在線上與線下融合加速的情況下。
後記
問:中國會不會出現Tesla這樣的新興企業主導智能汽車?
答:不會。中國不大可能出現Tesla,汽車準入門檻高,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大的車廠基本都是國企。Tesla發展初期曾獲得4.65億美元政府貸款,在中國這樣的事情不大可能發生,補貼也是利益輸送為主。在電動車領域最積極的比亞迪,做的是公交車這些領域,不看好Tesla這類車在中國的接受度。新興企業,可以參與其「汽車智能化」中。主導,還不大可能。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都無法主導。不過,汽車智能化,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智能汽車,大廠與網際網路公司合作,是主流吧。
「羅超」(luochaotmt)。網際網路給了我們自由,這是最好的時代。羅超,是虎嗅網年度作者,WeMedia聯盟成員,百度百家首批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