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空氣悶熱得令人喘不過氣來。北京南二環護城河南岸的高鐵橋下,張阿姨在進行架子鼓的速度練習。
她戴著耳機,身邊點燃一圈蚊香,汗水溼透了衣服。但她依舊專注於眼前的架子鼓,手裡的鼓棒一刻不停。
這位特殊的女鼓手叫張士敏,來自黑龍江伊春市,今年59歲了。
自從愛上架子鼓,她每天都來橋下練習。無論颳風下雨,不練夠10個小時,堅決不走。
她常說一句話:「只要你喜歡,什麼時候都不晚。」
開始學習架子鼓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退休後,她從老家來到北京,幫女兒帶孩子。
本可以兒孫繞膝、安享晚年,但張阿姨不願意過這樣單調枯燥的生活。
在頤和園閒逛時,她發現這裡有很多唱歌跳舞的老年人,她很感興趣,就加入了他們。
有一次,她無意中看到有人在打架子鼓。撼動心臟的鼓點,酣暢淋漓的表演,仿佛一顆子彈擊中了她,讓她久久不能緩過神來。
她十分渴望學習架子鼓,但內心仍有顧慮:年紀大了,還要照顧孩子,自己真的適合學架子鼓嗎?
但心底另一個聲音在說:前半輩子為丈夫孩子操碎了心,後半輩子還要為別人而活嗎?
這次,張阿姨決定為自己選擇一次。
因為從未學習過專業的音樂知識,她在懵懂中摸索了很多年,進步很緩慢。直到有一次看到專業鼓手的表演,她才意識到自己差太多了。
但是張阿姨沒有氣餒。她每天都用電動車拉著架子鼓,一路開到天壇公園,後來又來到南二環左安門附近的高鐵橋下。
到了地方,她熟練地組裝起架子鼓,打開手機裡的節拍器,戴上耳機開始練習。
每次練習,都要點燃6盤蚊香;連續練2個小時才允許自己休息一會兒,每天練10個小時,直到夜幕降臨。
為了增加手腕力量,她還常常練習伏地挺身。打鼓坐的凳子被汗水浸染,留下洗不掉的汗漬。
每一個走過公園、走過天橋的路人,都驚詫地看著張阿姨打架子鼓。有的人用看怪物的眼神盯著她,更多的是豎起敬佩的大拇指。
張阿姨帶著她的二手架子鼓,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四季。頭頂上是呼嘯而過的高鐵,腳邊是歷史悠久的護城河。
夏天,護城河的水漲起來時,她在橋下揮汗如雨;冬天,樹葉凋零寒風刺骨時,在橋下打鼓是最好的暖身運動。
平常的日子裡,張女士騎著她的紅色的電動三輪車,去菜市場買菜,和鄰居嘮嗑,表面上只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
但是當她在架子鼓前坐穩,熟練地揮舞起鼓棒,穩穩地踩著節奏,你會發現,她的身上透著一股子年輕人的倔強。
最近,張阿姨找到專業老師學習架子鼓,進步神速。因為一起學習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張阿姨甚至被家長誤以為是來送孫女的。
「年齡的問題對我來說沒有障礙。通過音樂,我越來越年輕,比18歲的時候心態還開放。」
從對音樂一竅不通,到可以跟著音樂打一首完整的曲子,張阿姨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我要達到專業水準!
就像詩人雪萊說的:當你對曾經熱愛的事物感到麻木,說明你已經成為一個可悲的中年人。
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重複平庸的漩渦,失去了自我,也忘記了曾經奮力追逐的理想。
而張阿姨卻用行動告訴所有人:無論年齡,無論職業,只要心中的熱愛尚未熄滅,你就永遠年輕!
後臺回復「鼓手」
看流浪鼓手在橋洞下的十年人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搖滾客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