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成為當下的高頻詞。
回家過年,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抹不掉的情結。春節返鄉,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遷移活動。2021年全國春運電視電話會議透露,從鐵路看,春運前車票的預售,較往年同期下降近六成。雖然如此,全國鐵路春運客流仍達2.96億人次(據1月18日《人民日報》)。如此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極不利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大了擴散的概率和傳染的風險。
日前,「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29省區市倡議『就地過年』」登上微博熱搜。為吸引更多務工人員「就地過年」,多地政府和企業紛紛推出一系列豐厚的「暖心大禮包」:給補貼,發紅包、消費券,免上網流量、公園門票,免費乘坐公交車,甚至還有流動人口積分獎勵和子女積分制入學加分,等等。近日,人社部、工信部、民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等七部門又下發通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迎新春送溫暖、穩崗留工」專項行動,鼓勵農民工等務工人員,留在就業地安心過年,確保員工健康安全、企業生產有序、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在疫情防控壓力較大的當下,倡議務工人員「就地過年」,不僅是必要之舉、務實之舉,更是對政府部門執政為民理念的一次檢視和考驗。就地過年,意味著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如何照顧好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而「就地過年」的務工人員,不能只是倡議一發了之、紅包補貼一送了之,要從實際出發,增強針對性,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人一策,提供更加精準、更加貼心的服務,以緩解他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讓他們在異地他鄉也能感受到融融的暖意、品嘗到濃濃的「年味」。
各地要出實招「留人」,組織多種形式的送溫暖和集體過年活動,鼓勵所在企業發放「過年禮包」,多安排一些務工人員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落實好工資、休假等待遇保障,餐飲商超、醫療衛生等服務供應不要「掉線」,讓務工人員留在就業地安心過年。要用好政策「留人」,引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錯峰放假調休,以崗留工、以薪留工;落實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引導企業不裁員、少裁員;適當提高補貼標準,支持中高風險地區和重點行業開展以工代訓,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要搞好服務「留人」,不間斷地開展線上線下服務,多頻次、分行業、分崗位舉辦特色鮮明的專場招聘,加強崗位匹配和精準服務,及時對符合條件的人員兌現失業保險待遇、臨時生活補助,避免發生困難職工群眾求助無門。
就地過年,留人重在留心。以「薪」留人是物質激勵,用心留人是情感挽留。疫情阻擋了回家的腳步,卻無法阻攔真情的關懷和傳遞。誠意滿滿,用心用情做好服務,讓更多的務工人員真正從心底感受到家一般的溫馨和溫暖,從而就地度過一個難忘而有意義的春節。(中工網評論員 何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