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原眼科建造於1927年,是由留德的日本眼科博士宮原武熊興建,也是日治時代臺中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大型二層樓連續磚拱街屋,一共有九個店面的寬度,立面有七個拱門。
1999年 地震摧殘 成為危樓
1945年日本戰敗後,醫院也被政府徵收,變成了臺中衛生院。幾經更迭,醫院曾做為印刷廠使用,後來更在921大地震摧殘下,成為危樓。這座美人垂暮的舊建築,長年用鐵皮封住,靜靜守候另一次風華再現。
舊眼科等到了新眼光
終於,這棟老建築等到了新生機會。2010年,日出集團買下舊址,找來了建築師楊書河操刀。有趣的是,原來楊書河的建築系老同學蘇丞斌20多年前的畢業製作,便是宮原眼科的重建。
蘇丞斌在綠川商圈長大,對於這裡充滿了情感。眼見商圈逐漸沒落,大學時便夢想要讓商圈新生,如今,20年過去了,楊書河打電話給蘇丞斌,告訴他:「你實踐夢想的機會來臨了!」。楊書河又找來陳公毅,於是三位老同學因20年前的一個夢想而重新聚首。
蘇丞斌記憶猶新地說, 「第一次碰面時,業主居然說,目標是『振興中區』,這實在太特別,一般業主大多都說要花多少錢、要儘可能使用空間,而且這裡的建照容積率可以蓋13層樓,拆掉重蓋是最省事的方法,但業主完全揚棄這樣的想法。」
舉例說,二樓許多舊有的木樑因結構必須拆除,他們對此錙銖必較,一直拜託,「能保留,儘量保留!」被迫拆除的木料,也設法加以活用。
日出董事長尤傑認為老建築是屬於城市的記憶與靈魂,他希望能夠打造出像東京車站、荷蘭老火車站的建築,打造能經得起建築界與文化資產界人士檢驗的建築。
日出經理翁麗棻也說 :「紐約時代廣場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過去42街那麼沒落,但獲得新生。於是從本身做起,實踐這個理念不止建築,而是落實在每個細節,包括宮原眼科的員工,8點到班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從宮原眼科出發,沿綠川掃街半個小時,能掃多遠就多遠」。
今日店內各處看得到的許多書櫥裝飾,裡面除了擺日出的商品,也把拆除下來的廢木料裁成書本狀擺入裝飾,呈現歷史感,一樓擺放DM的容器,也是拆下的屋瓦廢物利用。
復舊新生的整體理念,除了振興中區、風華再現,還有第三個特色,就是扣緊書本跟閱讀的主題。走上三樓區域,有一幅巨大壁畫,畫著一隻穿著西裝的猩猩,在講臺上對群眾演講。
翁麗棻笑著說:「這是警惕我們,如果不閱讀、學習,有一天我們就會變成那隻猩猩!」
日出集團內有讀書會,一季要分享75本書籍,每一個員工,即便是生產線的阿桑也要閱讀,一年要讀四本,照春夏秋冬每季舉辦讀書會,兩人一組共同分享閱讀心得。日出大部分的商品都以書本造型包裝,而直達四樓的木造書櫥也是為了展現相同概念。
在宮原眼科二樓一處不對外開放的小陽臺
刻著這麼一段短詩:
雜亂的路樹變回濃蔭的綠川
路過的銀行家變回貧窮苦讀的學生
死亡的哀傷變回初生的喜悅
破碎的婚姻變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
時光倒流,在宮原眼科正說明這樣一座獨特的文創景點,帶給老臺中人時光倒流的感動,滿滿的人潮更說明它滿足外地觀光客窺奇的吸引力。宮原眼科儼然已成中區這席陳舊華服上最耀眼的胸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