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網友發貼說到幼兒招生的事,帖子大意是:一大早去排隊報名,原想自己戶口都上了好幾年,又是本片區的應該沒問題,結果被告知需要原籍居民的子女才能讀。面對此事,該網友不服,一肚子的氣,並質問教育局,這樣的戶口的子女私兒園該去哪裡讀?
讀書難,一直是困擾莆田大部分平民的老大難問題,與看不起病,買不起房構成中國老百姓三大民生問題。除了教育「產業化」體制帶來的詬病外,一些地方教育掌權人守舊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人為製造入學難「障礙」。先說義務教育吧,就近入學是原則,在招生上是按戶口劃片的。自2014年9月起,市區多餘的名額向非片區學生實行電腦派位後,很多校長手機都沒關機了,一句「找我沒用,按程序去教育局電腦派位。」回絕了一些找關係的朋友或託們。應該說,自從電腦派位後,在很大程度上回收了校長的權力。
電腦派位,讓義務教育招生的權力關進「籠子」裡,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公平、公開、透明。但對於非義務教育範疇的幼兒教育來說,長期以來幼兒招生處於「自主招生」狀態。眾所周知,非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沒有劃分片區,也就是說公立幼兒園招生不看戶口,這樣幼兒園招生的權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某個人或某些人手上,這「非義務教育」儼然就成為一些權力尋租的「保護傘」。在公立師資力量優於民辦,公立收費低於民辦的當下,所有的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公立私兒園,那麼憑什麼?拼爹吧!
如果說幼兒招生全是靠「拼爹」,可能讓大部分進不去手上無權無錢無勢的人自認倒黴,怪自己沒本事,連累了孩子。對於哪些走後門,咱看不到,心不煩。既然規定幼兒招生不拿戶口說事,為什麼一些幼兒園開誠布公拿什麼「原籍」戶口與新戶口來當作招生的條件,筆者倒是要問了,這憑什麼?法律有規定「原藉」戶口嗎?顯然沒有。筆者不知道,這政策的出發點是基於什麼,還是人為製造城市戶口人群的新矛盾----舊城裡人與新城裡人。
在當下城鄉一體化加速的進程中,鼓勵農村進城買房是壯大城市規模的重要渠道。很多人買房入戶口,就是為了孩子的讀書,而某些幼兒園自立「原藉」戶口與新戶口的差別,設置招生門坎,是在搞岐視嗎?這樣的教育是服務於城市的經濟建設嗎?
幼兒教育屬不屬非義務教育,不是地方部門說了算。但怎麼招生,帶「長」們是可以決定的,如果把市區所有公立幼兒的招生統一納入電腦搖號,誰又能不服呢?或許這樣的公平、公開、公正會讓一部分人手上的權力「縮水」,但比如構建和諧社會來說,這些又算得了什麼?除非是為了權力尋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