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芬蘭人的夢魘》中的角色馬蒂在公交車上尋找座位時感到很不舒服。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Karoliina Korhonen
這些帖子很快使芬蘭成為了熱門話題。 6月2日網上發出的「精芬」這個新詞的解釋已經在微博上被分享了6000多次。與此同時,在介紹芬蘭社會規範的漫畫和帖子中,諸如等待公共汽車時每個人之間留下多達幾米的個人空間這樣的內容更加受到讀者喜愛。
Chen si,一名26歲的安徽人,在芬蘭城市庫奧皮奧學習了三年並獲得了學士學位,現在稱自己為一名精芬。她對Sixth Tone表示在芬蘭期間塑造了她獨立的個性。但她說,自己是獨生子女也是另一個因素。
「我相信,與我們的父母這一代人相比,我們這一代人中有更多『精芬』,」Chen說。對於在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下長大的千禧一代來說,孤獨是一種常態。 「現在他們發現獨自生活可以很幸福,」她解釋道。
芬蘭的這種社會規範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密度低的產物,Chen si說:「如果有其他座位,便不大可能會有人坐在你旁邊。」
《芬蘭人的夢魘》的作者、藝術家Karoliina Korhonen說,她對這個漫畫在中國千禧一代中的受歡迎程度感到驚訝。 「我認為中國人可能習慣於擁擠的地方,」她在回復Sixth Tone的電子郵件中寫道。
Korhonen認為「精芬」是一個很棒的流行詞。 「我曾經說過,無論人們來自哪裡,每個人都會擁有一點馬蒂的特質,」她補充道。
「精芬」的讀音與中文中的「精神分裂症」的簡稱相同。在芬蘭生活了10年的Vivi Jiang開玩笑說,在精神層面上她既精芬又精分。
「當我在芬蘭時,我很安靜;。但回到家裡有各種各樣的聚會,我無法避免被迫參與交談,這會很尷尬,「她對Sixth Tone表示。
「我認為,精芬這個詞能夠指出中國中產階級對於他們無法擺脫的社交聚會的焦慮,」Jiang評論道。 同樣,近年來大量的新詞如「尬」和「喪」都已經被人們的語言接納,對當代人們的獨特心態進行描述。
在國外生活多年後,Jiang已經養成了許多芬蘭人的習慣。 她說,現在如果有人站在公共汽車的候車亭下,她會在外面等著,目光停留在手機上或自己的腳上,即使候車亭外還在下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