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高鐵上一個四五十歲的阿姨在學會計,準備考中級職稱。
我腦中突然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一位頭髮微白,帶著眼鏡的阿姨,目光專注的看著書本,窗外輕暖的陽光照射在她的臉上,平復了眼角的年華,歲月靜好,努力的樣子美的驚人。
第二條,一位保安哥哥也在備考初級。
我腦中也浮現了一個畫面:保安哥哥手裡捧著書,眼神執著,心中自有努力的目標,認真的樣子讓原本平凡的臉龐突然變的亮眼...
不禁想,學習這個東西,不管說學的什麼,真的是無分年齡,無分職業的。
沒有法律規定,到達多高的年齡不得學習;沒有政策出臺,限制跨職業的求知。然而,卻總有人在自我否決...
在推特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推文。90歲的奶奶最後悔的事情是:60歲的時候想學小提琴覺得晚了,沒有繼續。但是如果那個時候學了,至今已經演奏30年了。
這則推文獲得了高贊。
也看到某視頻網站採訪了一位88歲的老奶奶,退休後24年堅持學習,寫詩、拉琴、京劇、古典文學都有涉略,還和老伴一起出過書。後面,老奶奶還自序,自己小學的門都未踏入過...
活到老,學到老,從來就不只是一句雞湯語。但是,許多人總是在自我否決。
前兩天,在後臺收到一條留言之後拿給我看:一位50歲的男子稱有考中級的衝動,但是年齡50了。
不從其他角度來告訴他考證的利弊,只是想:如果你的目的是學習,那麼再晚也不是遲。
根據近年統計數據,在全國高校考研的考生之中,最大年齡為58歲。全國高考考生之中,最大年齡為89歲。
對於這些年齡段的人,學歷、證書的職業作用早已不重要。更多的是持續學習的一種堅持,以及為自己的證明。
相比而言,我們目前尚且年輕的一代人,究竟有多少稱學習為時太晚的理由?
所以,如果你現在有想學的,就放手去學吧。30年後,你就已經擁有了這些知識or技能30年...
2Never too late to change your career
保安的職業,素來被認定是平淡無奇,命運既定的工作,幾乎很少有保安逆襲成為人生贏家。但是,也只是說很少而已,還是有那麼些人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甘相偉就是典型。
北大保安、北大中文系學生、支教老師——— 在很長的時間裡,甘相偉在這三個角色之間變換。
甘相偉的故事被看成一個傳奇。有媒體稱,來北大當保安之前,他只是個小人物,自稱「草根」,「蟻族」,「青年農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運安排,在沒有資源,毫無背景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奮鬥,從苦境裡逆生「精英意識」,憑藉自己的奮鬥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獲得與北大學子並肩的機會。
後來,甘相偉還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一部書《站著上北大》,北大校長周其鳳為其寫序稱,「一個保安員,在辛苦的工作之餘,能夠充分利用北大良好的學習資源,努力進取,提高自己,這樣的精神讓我欽佩」。
但是在這之前,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並且在努力之前,還要問自己,新的領域你是否真心喜歡,並願意為之努力。
總結:
當年齡、職業已經不能限制人們自我尋求突破的時候,當我們還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的時候,如果你心中有著遠大的規劃,請儘量跟隨自己的內心,並為之奮鬥。
有的人想實現財務自由,有的人想成為領域的專家,有的人想證明自己,但是不斷是哪一種,都不是在腦中形成了想法而不付諸實踐便能完成的。
趁年輕,請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