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柬埔寨之前,我曾聽過兩堂關於「印度教和印度裝飾藝術」的私人講座,去過周邊幾個東南亞國家,看過暹羅帝國的紀錄片。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經歷像是散落的珍珠——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體系卻又彼此獨立。
深入了解吳哥遺蹟以後,它則像一根線能夠串起所有的點,也刷新了我對東南亞地區的認識:原來東南亞各國那些奇奇怪怪的造像、舞蹈、裝飾,其實都是來自同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與他們在宗教、藝術、造船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印度教從早期到晚期的發展漸變是這樣一個過程。
吳哥遺蹟像一部可以觸摸的四維紀錄片,把曾經南亞地區最大的帝國的600多年歷史真實地記錄了下來,這些星羅棋布的建築在600多年間逐漸完工,每一座都記錄著大量的時代信息,記錄著王位的更迭信仰的轉變,人民的生活、生產,戰爭的勝敗。雖然柬埔寨的本國歷史可考部分極少(目前我們已知的大多來源於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史料記載),但它同樣是優秀的歷史記錄者,只不過採用的不是二維的文字圖畫或者書簡的方式,而是更恢弘立體的建築語言。
如今,我們站在時間線的未來置身其中,如果對它足夠了解,如果想像力足夠豐富,這座偉大遺蹟會像解碼一樣呈現出一段長達600多年的鮮活的立體場景。而你是時間的翻閱者,你信步走到的每一座寺廟都代表了一個時間節點,他們把大量的信息記錄在建築形制、空間構成、引道兩側、門楣、門框,觸手可及的無數的雕刻浮雕上,甚至技法的變化,塑像的反覆修改這些細節,都忠實地留下痕跡。
出於職業的敏感,我樂於去探究背後的故事。我將這600多年劃分成三段,把在柬埔寨看到的和拍下的整理成一個類似「觀看要點指南」的東西,以助大家了解這個陌生的文明。(以下照片均為原片)
羅洛斯時期(802~889)
802~889,這600多年的前100年裡,吳哥以及巴肯山一帶還是一片森林,城市的中心在一個叫羅洛斯遺址的地方,它在吳哥以南,靠近洞薩裡湖。這段時間我們稱為羅洛斯時期,主要寺廟有千陽河的高布斯賓、普力科寺、巴孔寺、洛雷寺。
普力科寺:為了紀念開國之君父母祖先而建。看點:
1.昂揚的獅子,建國早期國力穩固後開始呈現昂揚志氣;
2.精美的灰泥雕刻;
3.門楣石雕展現的攪動乳海的創世故事;
4.標準的「外牆、中牆、內殿」三層規格;
5.典型早期的平地起塔。
巴孔寺,國廟。看點:
1.仿須彌山,開始採用曼陀羅構的形式構建山形寺廟,五層壇臺,層層加高,中心塔為須彌山象徵(區別於之前的平地起塔);
2.由法國修復,每塊石頭的編號現在仍可見;
3.後世整修加入了大量石料,是紅磚寺廟和石料寺廟的結合。
洛雷寺,鎮壓水患的島廟。看點:
1.飽滿優雅的女神像;
2.由柬埔寨自己修復,現場看修復情況略顯悽涼,有捐款箱可以獻綿薄之力。
最後,這些寺廟建築有一些顯著的共同點:
都是紅磚建築。但巴孔寺在後世經過修補,加入了不少石料,所以不是完全的紅磚建築;
規模都不大。巴孔寺的五層壇臺布局已經是最恢弘的了;
都是平地起塔。即平地上修築一層低矮的地臺以後,就直接修築塔身;
雕刻主要以灰泥雕刻和磚雕為主。灰泥雕刻的細膩柔和為後來石雕的精美絕倫埋下伏筆;
人物雕像的線條轉折起伏不大,秩序感強,衣飾造型比較簡單;
這個時期信奉印度教,神權極高,寺廟都是神的居所,完全與人世生活無關。任何雕刻都是關於神的周邊故事,以及印度教裡的創世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