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在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有報導稱有幾個小丑帶著綠色雷射筆潛伏在森林邊緣。
有孩子們說看到了小丑,當警察前往調查時,什麼也沒發現。但當晚又有目擊報告稱,在一處公寓大樓周圍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噪音。
在接下來的幾周裡,在美國東部的多個城市都有目擊小丑的報導。接著,在澳大利亞、英國和世界其他地方逐漸都有小丑出現。
從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萊斯萊傑飾演的小丑,以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IT》,到去年上映的DC電影《小丑》,電影史上已經有超過50部小丑為主題的電影。這些畫著小丑笑容抑或是帶著小丑面具的角色們要麼是殺手,要麼就是反社會人格,以別人的痛苦為樂,做著極其惡劣的事。 除開我們從電影中受的影響,我們到底因為什麼那麼害怕小丑?面具背後到底是誰
弗蘭克·麥克安德魯教授寫過一篇關於小丑的心理學的文章,他指出:小丑的化妝和裝扮掩蓋了他們的真實身份和感受,這一事實助長了小丑恐懼症,即他們身份的模糊性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我們看到小丑,我們不知道他們是會給我們一個可愛的動物氣球,還是另一個可怕的惡作劇。小丑極不尋常的身體特徵(假髮、大紅鼻子等等)只會放大小丑的不確定性。而這種身份的不確定性,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去個體化」 - 即一個人真實的身份被隱藏了起來(Zimbardo,2007)。根據Zimbardo的記錄,最能預測反社會行為的,是「去個體化」。例如,當你以網名在網絡上出現時,你就是「去個體化」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又或者,當你在萬聖節時穿著怪獸服裝、戴著面具,卻從不透露自己的身份,那麼你就是在「去個體化」。當人處於「去個體化」狀態時,也更容易做出各種令人厭惡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去個性化的人更容易傷害他人、欺騙、偷竊、撒謊,甚至殺人。在人類歷史上的戰鬥中,士兵們穿著各種各樣的盔甲、制服和面具。這剝奪了任何一個士兵的個性,所以他們都在去個體化。即是在去個體化自己,也是在去個體化他人,這使得他們更容易殺死敵人。 同樣的道理,「鍵盤俠」憑著網路的面具,發表著最惡劣、最不堪的評論。 他們穿著滑稽的服裝,他們戴著瘋狂的假髮,他們通常化濃妝。雖然這些特徵可能有多種功能,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功能是「去個體化」。一旦一個人穿上小丑裝,ta的真實身份就會深深埋藏起來。ta不再是一個普通人,ta是一個小丑,ta的行為可能會在很多方面發生改變。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小丑,因為我們不知道濃妝和假髮背後的他們是什麼樣的。當人們對小丑的恐懼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這種恐懼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困擾和壓力,他們看見小丑時甚至會發抖、哭泣甚至逃跑。 根據美國精神病障礙統計和統計手冊DSM-5, 特定恐懼症(Specific Phobia)的症狀如下: 對某一特定物體或情況深深的恐懼或焦慮,可能會導致哭泣、肢體僵硬、依附於另一個人或逃避;特定恐懼症是對特定情況、物體或環境的不現實的或極端的恐懼。例如,恐懼可能是去看醫生、恐高、乘電梯、細菌或蜘蛛。有恐懼症的人通常知道他們沒有真正的理由害怕,他們的行為沒有意義,甚至對他們自己來說也是如此。他們只是在面對恐懼時感到無能為力,甚至對恐懼的預期也常常導致強烈的焦慮。恐懼症通常始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症狀可能會持續終生。據DSM-5統計,有7%到9%的美國人患有這種疾病,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對小丑的恐懼主要是因為「恐怖谷效應」以及「去個體化」。但如果我們的恐懼上升到不成比例的程度時,我們便需要引起注意,並且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電影《小丑回魂》中,小丑每27年就會出現一次,吃掉鎮上許多的小孩,它會化身為大家最害怕的樣子。比如,一個男孩的父母葬身於火海,小丑就會在他的眼前展現父母葬身火海的場景;一個男孩很害怕自己在書中看到的無頭男孩,小丑就會化身為那個沒有頭的男孩……最後,大家戰勝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小丑的力量也隨之變弱,變被擊敗了。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或是需要幫助,請點擊公眾號菜單欄裡的「文章期刊」或直接聯繫我們吧。
微信 - xqd19183959606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轉發朋友圈